明朝|明朝设置布政使为一省之长,但到清朝其权力逐步降低

布政使首创于明朝 , 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发展 , 我们知道元朝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 , 开创了行省制度 ,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 明朝则是省制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 。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 , 原本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 也就是一个衙门 , 后来这个衙门的辖区也被称为行省 , 也就成了行政区域 。
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 , 统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和军事 , 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 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 , 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执行 , 不需要事先上报中央再执行 。
这种独立性朱元璋是且喜且恨的 , 在他打天下的时候 , 他很喜欢 , 比如他打下集庆(今南京)后就自领江南行中书省 , 之后每打下一省 , 即任命自己的行省长官 , 完全套用了行省制度 。但随着天下大定 , 朱元璋越发不能容忍行省对于中央集权的威胁 , 很快就对行省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明朝|明朝设置布政使为一省之长,但到清朝其权力逐步降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
洪武九年(1376年) ,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 行省长官平章政事及其助手左、右丞等官均被废除 , 排在第三等的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 , 成为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长官 。
为什么只有行政呢?因为行省的权力太大了 , 朱元璋在改名之后 , 将其权力一分为三 , 承宣布政使司只分到行政 , 提刑按察使司分到司法监察 , 都指挥使司分到军事 , 三者合称三司 , 互不统属 , 各自对中央负责 , 有效地分化了地方的力量 , 有利于中央集权 。
虽然名头变了、权力分了 , 但行省制度的主体却没有太大变化 , 从“使司”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 , 三司仍然是中央派出机构 , 明朝前中期也有“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 , 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的现象 , 直到明英宗之后才消失 , 三司这才真正转为地方官 。或许是因为主体没变 , 在民间三司的称号还是省 , 明朝核心地区也被称作两京十三省 。
布政使的前身参知政事是行省的三号人物 , 从二品 , 上面有从一品的平章政事和正二品的左、右丞 。朱元璋把布政使调为老大后 , 其品级升为正二品 。没几年朱元璋觉得地方官品级太高 , 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降为正三品 , 并增设为左、右布政使两人 。
明朝|明朝设置布政使为一省之长,但到清朝其权力逐步降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棣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 朱元璋又将布政使升为从二品 。建文帝执政时曾将其升为正二品 , 裁撤一人 。朱棣登基后废除 , 从此明朝布政使有两人 , 为从二品 。
明朝的官制一品都是虚职 , 像太师这种 , 属于荣誉职位 , 真正的实权官员 , 像六部尚书 , 正二品 , 虽然明朝内阁后来权力大于六部 , 可制度上内阁大学士的品阶是远远低于尚书的 , 内阁跟六部没有丞相跟六部的那种从属关系 。由于明朝废除丞相 , 尚书往上就是皇帝了 , 从二品的布政使品阶其实很高 。
那布政使的权力如何?我们可以从朱元璋本人的解释来看:“迩来朕有天下 , 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所以承者 , 朕命也;宣者 , 代言之也;布者 , 张陈之也;所以政者 , 军民休戚 , 国之利病;所以使者 , 必去民之恶 , 而导民之善 , 使知有畏从 。于斯之职 , 可不重乎!”
布政使的职责就是上承皇帝指令 , 下转地方府县执行 , 相当于承上启下的传声筒 , 保证中央政策落实到位 , 此外还有管理属官和地方财政的重要职能 , 具体来说就是主管考核本省官吏、掌管本省财政(户口、土田及贡赋)、发放官员俸禄、主持一省礼仪祀典和抚恤人民(赈灾安抚)等 。
明朝|明朝设置布政使为一省之长,但到清朝其权力逐步降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