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36岁的上海杂技团演员王怀甫,从业27年。在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他袒露心扉,“《战上海》前,我觉得自己演艺生涯已到暮年。我在《时空之旅》演了十几年,可能过一两年就退休了,但是《战上海》让我发现原来杂技还能这样去演。”融入创意与表现力的舞台综合艺术对杂技演员、编导提出新要求,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中,国内外从业者对科学化训练、培养演员艺术素养提出真知灼见。
“杂技剧《战上海》证明杂技对于宏大叙事、塑造英雄人物的能力,不输于其他舞台艺术门类。”评论家方家骏认为,未来杂技越来越有故事性,越来越注重人物,原有呈现方式、教育体系都将随之变化,“以前更注重于竞技,现在我们要把杂技真正的艺术本质体现出来,不仅是表演能力的提升,更是表演意识的提升。”
文章插图
“20年前,不能想象有《战上海》这样戏剧化的杂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连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尹力认为,上世纪末,更具艺术性的杂技节目以及主题晚会出现,让杂技成为综合性艺术。新世纪后,杂技剧目化带来更多人物、剧情,影响整个杂技作品创作,“因此对教师的再教育不仅包括表演,还有编导、传播、产业、道具的设计等。”
【 战上海|在舞台打拼到几岁退休?这个困扰杂技演员的老问题,有了新答案】比利时布鲁塞尔马戏艺术公立学院教授林梅分享国外经验,招生面试问题有对节目和杂技的理解,以判定学生可塑性,“入学后的三年,节目训练750小时、跟斗训练180个小时、顶功训练90个小时、体能训练150个小时,此外还有艺术类训练,包括编舞、肢体和面部表演、角色表演、音乐设计、艺术史、舞台技术工程以及解剖学、生理力学、营养学。”
与国外相比,中国杂技演员人文素质培养任重道远。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杂技团团长薛金升感叹于演员不善言辞,上台前要先与主持人沟通才能表达,因此薛金升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课,鼓励学生们代入自己的情感学历史、讲故事,“这只是点点滴滴,刚刚开始”。北京市杂技学校前校长李恩杰也强调,一定要保证文化课,提高学生们刻画人物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表现方式,都敢于去突破,相信自己能成,挑战极限本身就是杂技的一个特征。”
文章插图
从舞蹈演员成为杂技导演,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公司导演胡雅莉认为,杂技演员练功一直以节目为主,不妨借鉴舞蹈课程模式,先练基本功,然后分门类训练,更丰富而有系统。她从实践中总结,创排时如果先把节目练好、技巧成型,再请导演编排,常会导致“技”与“艺”不融合,“为什么不先把导演理念、舞台形象灌输给演员、技术教练,让他们依此去训练、创排技巧,这可能是更理想的创作模式。”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周鸣晗观察到杂技演员有鲜明特征,“上台亮相精神奕奕、非常帅,但在生活中特别安静、内向。”周鸣晗与《战上海》演员一起做表演练习,帮助寻找角色特征,“他们的技能实在是太强了,我们做的是保证他们在基本功基础上稍稍做一些提升。国外杂技教育会主动开发创作能力,模糊掉‘杂技’演员这样的概念,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演员,什么都可以做。”
在美琪大戏院演出《战上海》时,王怀甫问编剧董争臻,“在舞台上我能掉眼泪吗?我怕忍不住。”董争臻回答,“当然可以,解放军也是人,英雄也是人,他有自己的情感。”在演《战上海》前,王怀甫不知道杂技演员还可以这样去做,“表演窗户一直打不开,董老师和我说了之后,突然我心灵打开了,杂技演员可以做到很多事,我要演杂技,我要表演。”听说中国杂技团副团长孙力力46岁登台还能获奖,王怀甫信心倍增,“我今年36岁,孙老师是我追赶的目标和方向。”
推荐阅读
- 上海嘉禾举办当代新水墨及潮玩作品展
- 公告丨上海博物馆绘画馆、书法馆临时闭馆调整
- 国际文化交流的探路者与实践者吴泽洲去世,他把我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向世界舞台
- 他坐下来残疾轮椅赶到上海市瑞金医院烧灼整形美容科
- 枫泾丁蹄、邵万生泥螺皇……今年春节,这款“最上海”礼盒值得期待
- “知观茶座”首期活动:践行与立著
- “全女班”乐团!江苏“民乐茉莉”登台上海献演新年音乐会
- 上海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建党百年档案资料
- 浅谈丁建华舞台朗诵中的饱满
- 好书·书单丨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度十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