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传统儒学教育中,尊师重教是文化传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教师节”,据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采取“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学被认定为正统思想。读书人便在每年孔子的诞辰之日(八月二十七日)来祭祀孔子、宴请恩师。皇帝还要在这一天带领百官去祭拜孔庙,赐太学的经师们礼物。
文章插图
古代虽然没有确定八月二十七日为教师节,但老师们在当天已经可以拥有休假、会餐饮、享受福利等待遇,和“节”无异。众所周知,古代的儒学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和私塾先生的待遇是怎样的呢?
一、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古代私塾,一般是3-18岁的学子上课之所,也被称作为“蒙学馆”,即启蒙教育阶段。到了18岁以上(也有15岁开始的),学子们开始考取童生,考上童生之后,才有资格考秀才。因此,在各县,官府都会设立“县学”,主要针对年龄在15-50岁左右的童生,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不是“私塾”模式了。因此,本文所说的私塾教学方式,指的是3-18岁的蒙学阶段。
文章插图
古代的私塾和现在的学校区别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现在的教学提倡各学科全面协同发展,而古代私塾则主要进行语文和传统国学的教学,因为古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仕”。
第二,现在的教学是横向班级,即按照学生的年龄,设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级授课逐渐递进。而古代的教学是纵向的混合班级,也就是说,从3岁入学到18岁,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授课。当然,尽管是纵向混合班,先生也会因材施教。而且,纵向混合班也有一个好处:试想,一个刚入学的3岁孩童,先生教他《千字文》,而一个9岁的孩子,先生教他《孟子》。3岁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大年龄阶段的课程,到了他9岁时,耳濡目染多年,《孟子》早就通透了。若先生不在,小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请教大学生,大学生为了不在小学生面前尴尬,就得“倒逼”自己学好课程。因此,纵向混合班,对大学生和小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
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授书与上书
授书和上书,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不过从先生的角度老说,是“授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上书”。
为什么是“上书”呢?因为每逢授课,学生要拿着自己的书,来到先生的桌子旁,恭恭敬敬的等待先生来教。先生在这个阶段要做3件事情。
第①,称之为“识”,先生帮学生认字、断句。认字主要是针对刚入学者。断句是为后来的诵读做铺垫,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只有认字和断句完成之后,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
第②,称之为“读”,首先,先生要范读,学生跟着先生读,逐字逐句的模仿。一般要读三遍或五遍,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③,称之为“讲”,等学生会读之后,老师要给学生讲解书文的意义,这一步非常关键。
第二步,背书和抄书
在蒙学阶段,几乎所有的课本都是要背诵的,而且老师会逐一检查。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抄写和默写。
先生一天要授多少书呢?这个并没有严格规定,因为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进度来定,假如学生在理解和背诵阶段完成的都不错,则进入下一次的授书。因此,优秀的学生,每天先生可能需要授书十来次,若是遇到贪玩的学生,每天只授书一次,也是有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初学阶段的儿童,先生每次授书的字数不多,大多只有几句话。一次授书的内容,类似于《三字经》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么多。到了学生年龄稍长,一次授书的内容会逐渐增多。
第三步,复讲和检查
这里的复讲,并不是先生讲,而是学生讲给先生听。古人对传统国学内容要求的比较高,比如“四书五经”,不仅要会背诵和理解,还要会讲解。因为你若能将文中意思完整的讲解出来,那才代表你真正的学到位了。
推荐阅读
- 历史的印迹 海军公所今昔
- 宋代户籍管理制度有多严格?《水浒》中好汉杀人后没有藏身之地!
- 对金庸作品的重新审视,不一样的声音,有点儿刺耳
- 庄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人生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那些历史人物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公孙胜离开梁山的真正原因:宋江的目标和我下山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 古代青楼女子真实生活,别再被影视给骗了,妓和娼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为何黄河是河,长江却是江?江河有啥不一样?作为华夏儿女要了解
- 君王皇帝|皇帝驾崩后,殉葬时妃子们是如何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