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二 )


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森发现,这个“人”字木椁有点特别。
他对比了其他“人”字椁家族,那些“人”都是瘦长的,其中最胖的——印山大墓,墓主人允常(勾践的爸爸),长34.8米,宽6.7米,巨大的枋木,三面髹漆,但人家那是王陵。
孟姜村的土墩墓破了纪录。一号墩宽7.6米,三号墩宽7.8米,庙山尖土墩墓也有6.2米宽——都超过了王陵。
再看很重要的防潮神器。
一号墩的人字椁抵住坑边的石头,椁上及坑边铺炭,坑南北两侧铺设大长条形木炭封坑边,坑底铺设大块鹅卵石作棺床。
三号墩没有铺炭层,坑里填满了红烧土。二号墩底部铺上了卵石。
积石、积炭,铺红烧土,都是为了吸水、防潮,三座墓选的方式不同。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文章插图
图说:二号墩底部平台
03
“各位专家,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去下一个地方。”那天,工作人员催了几次,大家围在陈列了出土物件的“柜台”前不肯挪步。
一柜又一柜的首饰,尤其是玉玦——玦,就是耳环。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文章插图
世界上最早的玉玦,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多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写过一篇文章,讲玉玦怎么佩戴,因为有些玦的缺口只有2~3毫米,卡在耳垂上不会痛吗?他请教了华北农村的老太太,老人捏两颗绿豆在耳垂的某个部位的内外两面,反复搓磨,被磨的地方往往会变成透明如纸的凹坑,这样就方便穿孔,也不痛。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文章插图
图说:复原后的一组玦
眼前这些“耳环”,大部分也是又小又薄。
这里出土的玦,不止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有角玦、偏心玦,还有正宗的同心圆的玦。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文章插图
图说:二号墩出土的部分玉器
1983年西山土墩墓出土的玦,就是成组有角玦,这也是商周出土成组环玦的第一例。到了春秋,玦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东阳前山春秋大墓出土了很多神兽(有头有尾巴也长角)造型的有角玦。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文章插图
图说:二号墩出土的偏心玦
而庙山尖、孟姜村出土的偏心玦——顾名思义,圆心偏了,这也是南中国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偏心玦。这种特殊形制的玦,让考古学者都想到了滇国,在滇国王一级的大墓里,偏心玦往往成组成串随葬,我们叫它成组耳饰环玦,一直要用到战国、西汉。
土墩|衢州孟姜村三个大土墩,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衢州这几座大墓也一样,玉玦单品小而薄,而且成组成串,挂在耳朵边垂下来。材质有石英,有水晶,还有绿松石。这种精巧的耳饰,在整个南中国地区属于流行风向标,而且影响范围很广,绵延流长。
那么,此地的玉石器如此发达,哪里产的?加工的中心在哪里?金衢地区是否就是一个大型制玦地?
04
再回到开头,让专家疑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车马器出现?
“这是一批全新的材料。”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这里以丘陵山地为主,并不适合马车行驶,是否中原的一些传统被带到了这里——南方和中原的互动关系,也是考古所要揭示的重要问题。
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锦炎则认为,这些青铜器不可能在浙江本地制造,更接近皖南风格。
因此,这批墓葬给专家提出了新的问题,“没看明白的部分,才是更重要的价值。”
好了,我们来打包总结一下孟姜村三个土墩墓+庙山尖土墩墓的独特之处——
整体风格仍在越文化的范畴内,随葬品风格独特,宽大的人字形椁,独特的土墩营建方式,体现了区域文化风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