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文章插图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寄寓着相思的特别的节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因为人生的不如意,世事的无常性,在我们的愿望之间,总是隔断着重重的阻隔,这样,相思就成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企求,对人生的一种念想。它寄托着我们的情怀,表达着我们的良善。
相思有浅层的意义,更有深层的内涵。
相思有时不仅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更可能表现在一个地区与地区之间,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相思更多地体现在对于交流与沟通的向往,对于陌生境界的感知与了解。
我的家里,就珍藏着一封信,是用俄文写成的,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它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我将这封信扫描成图片,发在了一个叫“苏联主义”的论坛上,请懂俄文的朋友,将其翻译成了中文。
我先将这封信的来龙去脉介绍一下。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文章插图
以前,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苏俄小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小说标题上的“恋”是繁体字,我认不出那个字叫什么,问了我的母亲,母亲告诉我那是一个“恋”字。
小说是竖排本,看起来非常吃力,但里面的插图却非常优美,即使不用看文字,也能大体猜得上它描写的是一个男子与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但在当时的年龄里,实在无法理解小说里的故事内容。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文章插图
家里还有一本书是《高尔基短篇小说集》,分别是由巴金与瞿秋白翻译的,巴金翻译的部分流畅通顺,瞿秋白翻译的部分就让人感到佶屈聱牙。其中有一篇小说《马尔华》看得我如醉如痴,但就是不知道表现了什么意思。与《初恋》一样,只是觉得两部小说太过深刻,把人生中很难诉诸于文字的那一份独特的心灵秘密表现得如泣如诉,意味深长。
大概受家庭影响,所以,后来一直对俄苏文学抱有强烈的好感。其实有这一份感觉,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爱好写作的人的共同感受,受俄苏文学影响的作家,更是占据了中国作家的绝大部分。包括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基本就是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移植与袭用。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文章插图
这些书,都是当年父亲买的,可以想象,父亲年轻的时候也算得上是一个“文青”。
在父亲的书中,后来就看见一封用外文字母写成的信,当时也问过父亲,父亲说,那是一个苏联女孩的来信。
他当时在学校里读高三。从苏联女孩回信的时间来看,父亲写信的时间,大概在1959年。
这个时间,实际上,已经过了中苏两国的“蜜月期”。
现在一般的历史书中,都把1954―1958认为是中苏两国的“蜜月期”。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上对斯大林的评价,引发了中苏分歧的产生。而真正的中苏交恶,一直迟延到1960年7月份苏联撤走在中国的专家这一个关键性节点上。
 见证|七夕寄相思:一封60年代苏联女孩来信,见证中苏蜜月期的民众情
文章插图
而这封来自于苏联的来信,恰恰是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的前夕。
可以说,中苏两国的民众,可能还没有感受到两国关系之间的微妙的变化。
父亲大体回忆了一下他为什么与这个苏联女孩互通来信的经历。
父亲是60年高中毕业,因此他写出寄往苏联的第一封信的时候,应是高三阶段。据他回忆,当时学校在中苏友好的大形势下,发动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开展与苏联学生的信函交流活动。当时的中国学校都教的是俄文,父亲俄文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所以被学校安排参加了这一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