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无疑是司马迁《史记》中最为精彩、最具观赏性的篇章。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慷慨悲壮令人热血沸腾的英勇事迹,直到今日读来仍觉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见载于春秋战国时期文献史料的刺客还有许多,《史记》中仅录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五人,其中原因暂不在文章讨论范围。
《史记-刺客列传》收录的五人,司马迁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如果按武力值来排名的话,这五位著名刺客中究竟谁才是第一人呢?
如果光论名气的话,荆轲是理所当然排一位的。
一讲到荆轲,人们脑中就会跃出“图穷匕见”的四字成语,眼前就会自动浮现一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慷慨激昂的画面。
荆轲本来是个普通人,却被后世视为“勇者之圣”,正是因为司马迁不吝笔墨,将荆轲人设为智勇双全刺客的缘故。
荆轲是历史上最著名刺客不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战国末期,荆轲绝非是天下知名的刺客。
相反,他最多只是一个江湖中人,甚至连刺客都算不上。小编这样讲绝不是危言耸听,故意吸引眼球。只要是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就会明白,倘若荆轲真的是著名刺客,秦王怎么会给他与之单独相处的机会?即便给这个机会,必然是各种提防,秦王不会拿自己的性命陪他疯,安防问题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文章插图
荆轲刺秦的失败,总而言之大约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荆轲虽然有过人的强悍心理,“好读书击剑”,但他的武功平庸。
据《战国策》记载,荆轲在江湖上游历的时候,曾与榆次盖聂论剑。结果令人诧异——盖聂只是“怒而目之”,荆轲就落荒而去;游于邯郸,与鲁句践争道,鲁“怒而叱之”,荆轲即“嘿而逃去”。
明明不是对手,偏偏有人要为荆轲辩护,说荆轲所以如此,并非胆小怕事,而是不较一时长短,不逞一时匹夫之勇。既称论剑,自然需在剑法上一较高下的。既是不逞一时之勇,干脆就绕道走好了,何必自取其辱呢?
《射雕英雄传》中,裘千仞参加华山论剑,自知功夫不济才果断闪人的。这绝不是什么不逞一时之勇,而是识时务,说白了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敢去和盖聂论剑,至少要在剑法上比个高低的,被人眼睛一瞪,就不战而退,只能说是荆轲有自知之明。
其次,荆轲的雇主燕太子丹制定的刺秦计划本身就愚不可及。
荆轲的大名传诸后世,正是因为刺秦一事,然而,在燕太子丹的计划中,荆轲此行是“劫”,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才是刺杀(“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实施刺秦,本来就是一个撞大运、低概率的活,太子丹居然异想天开的想要劫持秦王做人质夺回失地。还真的是应了那句,不怕狮子一样的对手,就怕有猪一样的队友。
即便退一万步讲,荆轲刺死了秦王,秦人能如他所愿归还失地吗?用脚趾头想,也会知道,秦人一定会大起三军前来报复的。
文章插图
第三,刺秦计划操之过急,结果导致前功尽弃。
制定了计划,一些必要的前期工作才做完,燕太子丹就迫不及待了。
荆轲千金一诺,既然答应了雇主,就一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哪知道太子丹竟然“疑其改悔”,为了激荆轲,说出了不如先派遣秦武阳先行一步的话来。
荆轲当时就怒了,也不由得他不发怒。太子丹的诛心之语,实在是对他的一种侮辱。当下荆轲就发飙了,怒斥太子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荆轲之所以不急于付诸行动,是在等一个帮手的到来。荆轲这样做,是谋定而后动,为的是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曝光,原来他是如来十大弟子之一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他是贾宝玉的前世,是孙悟空的唯一克星
- 他是花荣之子,宋江死后,他绝处逢生,最后成功逆袭当上泰国驸马
-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生而不凡,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 封神演义,他是商朝文官,被金仙改造长相后,解姜子牙的百日之困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他是梁山上的好汉,却对宋江心怀怨恨,最后得以善终还被皇帝重用!
- 他是梁山上最可恶之人,自毁前程还要害兄弟落草,最后果真遭报应
- 他是唯一可以破解独孤九剑的人,可惜却因保护情人,被令狐冲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