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竟然多达千处


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竟然多达千处文章插图
即便不是专业设计师 , 上海人对装饰艺术“Art Deco”一词也并不陌生 。 “Art Deco”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经典存在 , 进入上海后 , 融合成为上海现代城市的一部分 。 从外滩到复兴中路、衡山路一带 , 处处散落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 。
“金茂大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身在浦东的金茂大厦 , 与浦西的建筑博览群在浦江两岸形成呼应 , 它不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或是中式传统风格 , 最终选择的是装饰艺术的元素 , 也结合了中国宝塔的造型 , 是非常成功的设计典范 。 ”日前 , 著名摄影师尔冬强做客“人乐山间”文化名人进仙霞系列活动 , 与建筑艺术同好展开交流 。
他说 , “上海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 , 不用羡慕伦敦巴黎 , 上海有足够多美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 上海也不是只有武康大楼、外滩钟楼 , 每一条街、弄堂 , 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 , 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 ”
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竟然多达千处文章插图
尔冬强从事专业摄影近40 年 , 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 , 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 。 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欧亚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 , 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 。 迄今已陆续出版大型画册《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 《上海ART DECO》《东方巴黎建筑寻梦》等作品数十部 。
早在1986年 , 尔冬强就开始以摄影和收藏的方式关注上海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和家具 。 在《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这本画册中 , 他以40页的篇幅专题探讨上海装饰艺术建筑 , 此书在海内外畅销至今 。
装饰艺术风格的诞生 , 还需要从 1925 年说起 。 当时的西欧和美国正在享受难得的和平 , 一战已经结束 , 经济复苏、全民享乐是时代的主题 , 爵士乐也在这时来到了它的黄金年代 。 当时 ,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国际当代装饰和工业设计展览上 , 被后世称为“Art Deco”风格的作品横空出世 。 它在风格上不仅割裂了文艺复兴以来奉行的古典传统 , 还大幅借鉴了埃及和墨西哥原住民的艺术 。
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竟然多达千处文章插图
装饰艺术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 , 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线条来表现 , 大量运用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 , 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阶梯图形、鲨鱼纹、斑马纹来装饰 , 并以明亮且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彩绘 , 例如亮丽的柠檬黄色、橙黄色、红色等 。 装饰艺术也被认为是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现代艺术运动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 经济正处在急速发展时期 , 东西方文化在冲突交融中 , 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潮流 。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 , 以Art Deco为代表的世界性潮流开始登陆上海 。 如今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就有上千处 。
最典型的当属百乐门和国泰电影院 。 国泰电影院外墙为绛红色泰山毛面砖搭配白色线条 , 主立面顶部呈现阶梯状的凸起 , 是装饰艺术模仿玛雅金字塔的造型所取得的灵感 。 以及始建于1928年的大光明电影院 , 是建筑大师邬达克拥抱装饰艺术的开山之作 。 更不用说美琪大戏院 , 时至今日 , 它装饰上的线条感依然让人感到叹为观止 。
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竟然多达千处文章插图
当然 , Art Deco并非邬达克的天下 , 中国设计师同样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匈牙利、俄罗斯、法国、英国等等世界各地的建筑师 , 在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之外 , 还影响了民居的形态 。 譬如 , 石库门建筑群上也能找到装饰艺术经典的放射状日出图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