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李白杜甫一生困窘,为何好友高适却能成功封侯?钱钟书早已说透( 二 )


李白与杜甫的人生结局可以说得上是极其困窘,而他们的好友高适,尽管也曾长时间困窘,但后来却成功逆袭,成为了封疆大吏,这是为何呢?
其实高适的人生轨迹,在很长时间里都与杜甫是差不多的,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且落地,直到46岁才成为封丘尉这样的小官。
封丘也是一个地名,与河西差不多,封丘尉自然就是与河西尉一样级别的官职了,不过43岁的杜甫拒绝了河西尉,46岁的高适则平静地接受了,尽管在职期间也很难熬,写下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句子,但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三年,由于在职期间多次给边境战区送兵,而得到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天宝十一年(752年),49岁的高适成为了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在那个战争年代,军中是很容易升职的,何况高适有着足够的能力。在哥舒翰由于唐玄宗的严命出兵而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后,高适并没有像李白、杜甫那样找亲王创业或者直接回家,而是追上了逃亡的唐玄宗,为其分析局势,在唐玄宗的命令下去辅佐唐肃宗。
到天宝十五年(756年),53岁的高适已经正式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他成了手握大军的淮南节度使,先后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叛乱,又解救睢阳之围,他已经不仅仅再是大唐的诗人,同时也是大唐的名将,于广德二年(764年)进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大唐诗人中最为独特的存在。
同样都是诗人,为何李白杜甫与高适的结局大不一样呢?钱钟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他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都是很狂的,可不同的是,高适在很狂的同时也很脚踏实地,他尽管在种地的时候还说自己可以“屈指取公卿”,很快就可以成为朝廷大员了,但是他也很踏实,朝廷让他去做县尉,他立马就去了,在做县尉的时候也忍受很多,最终成功找到机会,一步一步地上升。
而李白杜甫则没有高适的那种踏实与忍让,这当然不能说他们是无识妄人,但对当时的唐朝官场来说,让高力士脱靴子的那个翰林待诏李白,不愿意去河西赴任的那个杜甫,肯定是称得上狂妄一词的,所以当时的整个唐朝官场都在排斥这两个人,而选择了融入其中的高适,则凭借着自己的妥协、坚忍、果断与决绝而实现了自己“屈指取公卿”的理想。
困窘|李白杜甫一生困窘,为何好友高适却能成功封侯?钱钟书早已说透】参考资料:《旧唐书》、《全唐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