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老祖宗的智慧都蕴含在俗语中,虽然说俗语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它的价值,却并非语言所能形容。“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一句涉及家庭伦理关系的俗语。孔夫子曰:“男女授受不亲”,虽然母子、父女有血缘关系,但是也应该注意男女有别。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从十月怀胎到咕咕坠地,从幼年到长大成人,不仅是父母的心头肉,而且也倾注了他们的全部心血。因为父母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同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心理,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文章插图
古人讲“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说的是孩子在有了性别意识之后,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并且告诉他们,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正确树立性别观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都比较保守,不仅误解了“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的含义,同时也为孩子的性别教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阴影。古人认为,儿子长大后,就应该与自己的母亲保持距离,而女儿就更应该和父亲划清界限。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文章插图
实际上这种泾渭分明的规定,往往都会破坏亲情关系。即使关系特别融洽的同学或妇女,也会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敬而远之。可以说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规矩,就是亲情最大的障碍和糟粕。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母子、父女在相处的过程中,虽然要保持分寸,但是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所以才会有新的“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的说法,这种对亲子关系的新解,不仅完全符合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益处。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文章插图
儿子长大后,需要与母亲保持恰当距离。在现在社会中,很多年轻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不仅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无微不至。在这在这里奉劝广大宝妈,千万不要与儿子太过亲密。从科学育儿角度来讲,妈妈带大的男孩子,往往都缺少一些阳刚之气。他们不仅会特别娇气,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懦弱。现在社会中,有很多扭捏的男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过于亲密所致。以至于他们长大之后,不仅没有长成男子汉,反而在语言、动作方面更加女性化。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文章插图
甚至很多十几岁的男孩,依然和妈妈同床睡觉。要知道处于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往往都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先不说男女有别,主要是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个年纪的男孩和妈妈过于亲密,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妈宝男”。这不仅会对将来的工作,以及婚姻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会让他们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因为所有事情都需要请示妈妈,自己没有主见或不敢承担责任,又怎么可能撑起一个家呢?所以一定要多注意这个问题。
 儿大避母|古谚“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有了新解儿大避母,女大却不避父
文章插图
相反,在现代人的育儿观念中,“女大避父”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思想。因为按照科学研究,和爸爸关系特别好的女孩,不仅性格方面会特别坚强,而且还拥有特别强的意志力。最重要的是还特别乐观、向上,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沉着应对。或许很多人会说和爸爸接触多的女宝,很容易变成一个“女汉子”。事实上只要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性别,并且在教育上做一下工作,就根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从育儿专家的角度来讲,爸爸平时多陪女宝宝,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有非常大的益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