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冬至,一年之中日子最短的一天。古人有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此外,冬至也是一个特别适宜养生冬补的节气,民间有谚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一般冬天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也就是从今年12月21日到明年1月16日,一共3个9天,不仅强健身体,还能够消寒。那么冬至这天,各地又有些什么食物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北方——饺子
 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文章插图
饺子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主食之一,制作简单,馅料多变,不妨趁着冬至时节,全家人开心的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在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原来是有一段故事的。相传饺子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原名叫“娇耳”。东汉末年,张仲景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在寒冷的冬天忍受饥饿寒冷,有些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便心生怜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做法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煮好,然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后分给百姓吃。人们吃了“娇耳”后会觉得浑身发热,血液通畅,耳朵变暖,过了一段时间后,烂耳朵就逐渐愈好了。张仲景一直分发“娇耳”给百姓直到大年三十,到了年初一,百姓庆祝新年的同时也庆祝烂耳朵的康复,就仿着“娇耳”的样子做出了类似的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从此以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就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现在,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都会吃着饺子,暖身健体,因此,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江南——汤圆
 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文章插图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古人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可见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多受人们欢迎。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汤圆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在冬至这天,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起吃汤圆,预示生活就像汤圆那样圆满,寓意团团圆圆。广东——烧腊、腊肉
 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文章插图
在冬至,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全家准备了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之余,也会顺便买些烧腊回来“加菜”,如烧肉、叉烧、烧鹅、烧鸭、烧鸡等,一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除了“加菜”,广东人冬至的餐桌上还应该有腊味饭,当地人多用糯米蒸煮制成,又叫糯米饭。一般而言稻米才是广东人的主食,但当地人讲究食补,且中医认为糯米有助于缓解胃部虚寒,若在最冷的时候食用糯米饭,有一定的进补功效,因此讲究食疗养生的广东人就会在冬至这天吃糯米饭、腊味饭了。
 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文章插图
讲求食得安心,食得营养的华辉拉肠,自然深谙不时不食这个道理,应节地为广大街坊提供美味的腊味饭。冬至日来一碗,温暖又有营养,就着热汤一起享用,更能祛除寒冷。福建——姜母鸭
 汤圆|冬至大如年,此物不能缺,团圆过节大家都说好!
文章插图
福建的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鸭的做法多样,味道也丰富多彩。冬至吃姜母鸭,是福建厦门人的一大饮食习惯。姜母鸭有养胃健脾、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适合在寒冷的时节享用。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先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再加入老姜和米酒等佐料,慢火炖煮,味道醇厚浓郁。姜母鸭一般很少会在家自己做,因此一到冬至,人们就会去店铺前排队买鸭,场面特别热闹。客家人——酿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