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葛剑雄: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三 )


 历史|葛剑雄: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文章插图
二、悬河会落地吗?影响黄河安流的另一个因素是下游的地上悬河。即使现在开始不再有新的泥沙淤积,下游大多数河段的河床还是高于两岸堤防外的土地数米乃至十余米,个别河段甚至高达20米。由于黄河的水面已经高于两岸的土地,下游这700多千米的河水全靠两岸的堤防约束支撑,因此才被称为悬河。形成悬河的根本原因就是黄河水从中游携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床中淤积起来,越积越厚,以至比两岸的土地都高,才把黄河悬了起来。要使悬河落地,就得清除这些泥沙,使河床恢复原状,降低到两岸土地的平面以下。那么下游河床里积了多少泥沙呢?根据多年的观测,1970年前黄河下游每年携带的泥沙量约为16亿吨,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淤积在利津以上河道内,二分之一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其余四分之一被输往深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除了其间有9年因花园口决口改道外,到1970年已使用了106年。在利津以上河道每年淤积以4亿吨计,已累积泥沙424亿吨;利津以下河道每年淤积以8亿吨计,已累积泥沙848亿吨;其余424亿吨已输往深海。1970年后注入黄河中游的泥沙逐渐减少,到2018年,如平均每年以1亿吨计,累积泥沙38亿吨。仍按以上比例计,利津以上河道累积了9.5亿吨,利津以下河道累积了19亿吨,流入深海9.5亿吨。即使不考虑今后可能还有新的泥沙流入,要使悬河落地,至少要处理掉利津以上河道累积的433.5亿吨泥沙。利津以下至河口累积的泥沙更多,从长远来看,河口淤积延伸,将造成侵蚀基准面相对抬高,由此而产生的溯源淤积,将影响下游较长河道,所以这867亿吨泥沙也得加以处理。其实,专家一直在研究和试验解决的办法。例如,淤沙固堤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引黄灌溉,将含有泥沙的黄河水提取或吸引至堤内洼地,沉积下来的泥沙填高洼地,加固了大堤,沉淀后的清水用于灌溉,数亿吨泥沙从河床移到了堤外。又如,实施现代的“束水攻沙”:选择适当时机,在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利用泄水产生巨大的冲刷力,将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进流水,挟带入海。这些办法的综合实施可以让悬河软落地,逐渐减少河道内的积沙,但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期内隐患不可能完全消除。
 历史|葛剑雄: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文章插图
如果要实施硬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那就得将上千亿吨的泥沙搬走。问题是如何搬,搬到哪里去?我曾看到过一位专家提出的硬落地方案,不是搬泥沙,而是搬黄河。他主张在下游选择合适的地方,为黄河开一条或两条能够顺直入海、能全程调控的新河道,同时解决灌溉和水运的需求,将现在的河道逐步改造成具有自流灌溉功能的农田。未来要实施这样的方案不会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作出最优选择。无论是软落地还是硬落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两岸堤防固若金汤,河道里的泥沙只减不增,悬河虽一时不能落地,隐患还是可以防范的。(本文节选自葛剑雄所著《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由中华书局授权发布。)中华书局华文好书
 历史|葛剑雄: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文章插图
2020年9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即讨论、阐述了这些问题。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七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最后展望新形势下的黄河发展,指出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美好的愿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期待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黄河儿女不断创建新的文明,黄河万古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永葆青春。ID:ihaoshu233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