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书法,人们视为修身养性之具,统治者们视为“治饰之具”,因此强调文字内容的教化作用。现在的书法作为环境装饰的组成部分,因此强调视觉效果。这是一种表现方式的转换,它会流失一部分原有的东西,但也会发掘和补充一部分新鲜的东西。这个转换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说它会走向简单,流于表面的观点本身就是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和表面化了。而且现在就这样定性也为时过早。
网友:艺术说到底只能在生命与形式的对抗中寻找某种平衡。
沃兴华:说得好。生命的发荣滋长,必然要与旧形式发生冲突,必然要形成相应的新形式,以求达到新的平衡。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字老在变,对此,我也觉得是个问题,左思右想,结果如下:什么叫变?变是相对的,必须有参照物,书法风格变化的参照物有两个。一个是字,以昨天的字和今天的字相比,就字论字。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就叫变。另一个是人,“字如其人”,一切风格形势都是其人的反映,人在不断成长,思想的深化,感情的丰富,审美的提高,促使书法风格也不断的随之应变。人的成长与书风的发展同步,好比一条道上两列等速行驶的汽车,对应关系没有发生差异,因此不存在什么变化。总之,就字论字,我写字确实老在变;就字论人,我写字始终跟着感觉走,感觉跟着时代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没有变化,刘熙载《艺概》所说:“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诚哉斯言。
网友:有这样一个问题:本来书法的形式语汇仅仅是模糊玄妙的线条(这是最能契合那玄之又玄的书法本体“气”的),而现在把它分割为构成性与音乐性是不是搞形式语汇分割的制度主义,其结果就是造成精神分裂(精神残废)。我是相信“模糊反精到”的。搞分割主义,制度主义(这是契合现代观念的),是不是造成表达的障碍,精神的残废(不完满)。文学上也有这个问题韩少功刚写了一篇文章《文体与精神分裂主义》,就是对形式分割的制度主义提出批判的。形式语汇的分割化制度化是会反过来制约精神表达的,最终造成了人的精神残废。------谈对书法形式语汇的分割。
看法还不成熟,诸位见谅。
沃兴华:“模糊反精到” 的前提是要能精到,从绘画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点画线条的造型和节奏,并且强调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线条的本质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音乐与绘画一体的(见《书法构成研究》)。我想这种分析肯定比“模糊玄妙”更加精到,更加带有现代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在书法艺术本体的研究上,现实的状况是什么都可以在“模糊反精到”的幌子下马马虎虎,含混不清。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辩证法关照下的条分缕析的精到。
网友:我想,有必要强调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时代里,艺术的最大敌人是对艺术的对象化。
沃兴华:我觉得这个观点如果要成立,必须依赖一个前提,那就是艺术的对象化。而当今书坛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前提,为艺术而艺术,为书法而书法的人太少,写字为稻粱谋,为名利谋,总之不为书法谋。理论研究偏重于考据,对书法的研究关注太少,书法创作在点画的锤炼和形式的追求上重视不够。因此你的这个观点“在这个时代里”不行。孔子说:“齐一变而至鲁,鲁一变而至道”,我们现在还是慢慢地做吧,当务之急还是要多提倡韦书法而书法的精神。
网友: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书家上网的较少您对网络怎么看?对书法的正负面都有何影响?
沃兴华:任何作品和理论的意义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巴赫金说:“我能够表达意义,但只是非直接的,通过与人应答往来产生意义。”网络提供了最便捷的应答往来的交流工具,因此绝对是件好东西,而且,就目前的各个书法网站来看,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主流倾向还是表达了大众对书法的认识和追求,表达了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经验。网络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官方主流文化的另一种视野和行为方式,比现在一般的书法报刊方式更真诚,更有批判精神,因此更具有创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高山之巅》编剧毛剑锋:走进王新法的内心世界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观众
- 寻找艺术“年轻力” “#就在这里跳舞”舞蹈影像展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