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张玉升 深圳报道
冯健梅简介
广东鹤山人,2000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8年到广交会实习时首次接触油画贸易,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进入大芬村,二十年来见证着名闻遐迩的“中国油画第一村”的一路发展。
现为深圳TNT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深圳市龙岗区人大代表。
在深圳,有一个村的知名度是世界性的,“世界油画中国大芬”,这个村就是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访谈深圳的四十年,大芬村不可错过。在《深圳的脚步》第19期访谈嘉宾罗亚军的引荐下,我们结识了冯健梅,她在大芬村已经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笑称自己是大芬村的村姑。
听冯健梅分享大芬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别有一番见地。
1、辉煌这样铸就:一支画笔,画出中国骄傲
文章插图
“我是从油画贸易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
回顾自己与大芬村的结缘,冯健梅说,那是在1998年,正在读大学的她到广交会实习,给一位做油画贸易的香港商人做翻译,这位香港商人不是别人,正是大芬油画村的创始人,黄江先生,是他于1989年来到大芬,招募当地居民、学生及画工进行油画创作、临摹和批量销售,将油画带进了大芬村。
认识黄江以后,冯健梅经常帮他们处理出口方面的一些事务,由此也认识了大芬村更多的绘画人。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深圳,先在一家进出口公司短暂工作过,后选择大芬村,直到今天。
二十年来,一路见证着大芬村的发展,冯健梅对于大芬村的情况如数家珍,“大芬村现在有1100多家公司,整个产业涉及的画家、画工等人员有一万多人”。
事实上,风云变幻,来来往往,在大芬村这个舞台上留下痕迹的,还有更多人,“大芬村为那些用画笔谋生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了才华与财富的转换……”
文章插图
冯健梅特别提到一位叫蔡志城的聋哑人,“可以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吧,从一个18岁的青年,通过绘画这一技之长,一步步发展,买了房子,成家立业,现在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
像蔡志城这样的残障人士,大芬村还有很多。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画师们,挥洒手中的一支画笔,画出了“油画第一村”,画出了深圳骄傲,画出了中国骄傲:有数据显示,全世界将近60%的油画出自大芬;2015年最高峰时,大芬村全年总产值超过了40亿元人民币。
冯健梅欣慰地说,“世界油画 中国大芬”,真的不是夸大,是名副其实。
在1995年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大芬村以临摹欧洲名画为主的廉价艺术产品广为人知,并大量地与包括沃尔玛、宜家等海外客户进行合作。到1998年以后,大芬村在海外市场上的成功也引起了政府的浓厚兴趣并对大芬村进行持续的软硬件提升,大芬村于2004年成为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分会场,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青睐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大芬村的品牌广为人知,其油画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纪之交前后达到顶峰,对外销售成为大芬村艺术产业的主要部分。
冯健梅总结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芬村的油画产品也从过去的复制大幅,正在转向创作型产品,从画框制造到原料、画材等,大芬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善的产业模式”。
【 深圳|《深圳的脚步》第32期丨冯健梅:“油画第一村”的喜与忧,辉煌已是过去,挑战已经来临】2、大芬村的喜与忧:名声在外,普及艺术传播
文章插图
回看大芬村的发展,冯健梅称,2005年到2008年是一个转型期。
在这三年里,大芬村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先前的世界名画复制品仍在继续,但增加了设计师与画师联合生产的类型,这类新产品一般由设计师进行图像的设计与整合,再交由画师进行手工绘制……这些产品仍然以装饰性功能为其基本的价值定位,其销售面向依然是酒店、公司或商场等地方。
推荐阅读
- 广东深圳:面朝大海 屋暖书开
- 大型沉浸式雕塑艺术展“赤子心”在深圳开幕
- 盘点《深圳脚步》中的十大金句,哪一句最戳你?
- 打卡“深圳印迹” 留下创意种子
- 民俗|200张老照片记录口岸百年巨变 深圳口岸发展历史纪实图片展吸引眼球
- 文物收藏|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
- 以影像作品宣传廉政教育 深圳龙岗推出本土话剧《突围》
- “新变局·链未来”论坛在深圳举行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 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
- 新版深圳市地图集及地名系列丛书赠予深圳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