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合肥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6个项目上榜。其中,15个项目为新入选,1个为扩展项目。
新入选的15个项目为:民间文学1项,即三河十大舍不得;传统音乐1项,即庐州梅庵派古琴演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即唐殿卿石头拳拳艺;传统美术3项,分别是庐州胡氏木雕、庐州布艺画、巢湖赏石艺术;传统技艺8项,分别是:长临河根雕、庄墓圆子制作技艺、庐州制笔技艺、巢湖织网技艺、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刘鸿盛特色小吃、徽帮裁缝、庐州丁氏铁画锻造技艺;民俗1项,即吴山九曲黄河阵。此外,还有扩展项目1项,即庐州年氏狮舞。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即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和洋蛇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即包公故事、刘铭传故事、火笔画、葫芦烙画、吴山铁字、钾明矾、抛头师、庐州大鼓、门歌、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三河羽扇、纸扎工艺、紫蓬山庙会、吴山庙会等。
此外,我市共开展了七批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评审出10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成了513项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22人,市级83人。
市级非遗“新人”简介
三河十大舍不得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芜湖、合肥先后沦陷,那些商家纷纷“跑鬼子反”到三河暂时避难,一时三河人口急剧膨胀,达八万之多,日夜开市,十分繁华,人称“小南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些商人要返回故里,临走之前,看看这也舍不得,望望那也舍不得,于是便产生了《十大舍不得》的旧时民谣。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三河“十大舍不得”古民谣。
庐州梅庵派古琴演奏
梅庵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诸城琴派的一个分支,故也有琴家将其归入诸城派。中心在江苏南通。合肥地区梅庵派古琴根植于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主要以彭韬、王徽宁最具代表性,他们在多年的研习与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的演奏风格,同时也致力于安徽古琴艺术的教学与推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安徽古琴正在向着演奏、学术、系统、权威等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梅庵派古琴。
唐殿卿石头拳拳艺
当年,唐殿卿高超武功、武林轶事,在合肥民间家喻户晓。其二代合肥传人吴重光、王品先于1930年在肥创建了合肥县国术馆,推动了合肥习武成风。经世代相传,唐门石头拳已成为合肥本土的一个优秀传统拳种,列为国家备案之129个优秀拳种之一,唐殿卿拳艺是合肥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珍贵的人文历史典籍,也是合肥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有助于唤起老城记忆,复兴老城文化。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唐殿卿拳艺。
庐州胡氏木雕
庐州胡氏木雕,其前身源于徽州木雕,历经明清两朝发展,从岭南到江淮,从广州到合肥,同根同脉,同师同技,互通有无,相袭相承。从技艺上来说,是真正的南北结合,“广作”与“徽作”的联姻。庐州胡氏木雕既吸纳了广作木雕的作派,也沿习了徽州木雕的儒家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大胆创新、独具风格。近年来,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高品质的材质,在木雕界占据了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庐州|《行遍合肥》“非遗大家庭”又添16位“新丁”!
文章插图
庐州胡氏木雕。
庐州布艺画
布艺画是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画,又称丝绫堆绣。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已出现这种工艺画的雏形,流传至唐朝,在民间已很盛行,被广泛应用在荷包、衣裙、佛堂饰品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