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池|“话说济水” 征文|话说济水文化的时代价值|作者:侯仰军( 二 )


第三“洑”,济水从荥阳再次隐于地下,“东出于陶丘北”。是说济水从荥泽到陶丘没有河道,水是从地下穿行的。现在通过考古挖掘,证明荥阳——陶丘间有龙山文化遗址多处,有济水流过地面的痕迹,不存在伏于地下的情况。至迟到唐朝,人们看到的济水中游已经淤塞,才造出济水穿行地下的神话。
2
未卜先知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其所著《酉阳杂俎》里记述了一个邵敬伯传书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平原县西十里,旧有杜林。南燕太上末年,有一个叫邵敬伯的人,住在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南)。有人寄给邵敬伯一封信,说:“我是吴江使官,上司命我给济伯(济水之神)捎信。今须过长白山,麻烦您传递。”教敬伯于杜林中取树叶,投入水中,会有人出来。敬伯照他说的去办,果然见有人出来。敬伯怕水,那人让敬伯闭眼,好像进入水中,忽然看到华丽的宫殿。有一老翁,年龄大约八九十,坐在水精床上,打开信函说:“刘裕兴,慕容超灭。”侍卫一个个都是圆眼,穿着甲胄。敬伯告辞时,拿了一把刀子赠给敬伯说:“放心去吧。拿着这把刀,就没有水灾了。”敬伯从济水里出来,回到杜林中,衣裳竟然没有湿。果然,那一年宋武帝刘裕灭燕,活捉慕容超。敬伯在济水、黄河间居住三年,夜里忽然发大水,一个村庄都被淹没,只有敬伯坐在一个榻床上安然无事。到了天明,穿上鞋子,敬伯往下一看,所谓床竟是一个大鼋。
3
有求必应
在老百姓心目中,济水神不但能安澜去灾、行云布雨,还能求子、治病、赐寿。清朝编撰的《济源县志》记载:每年三月间,远近百姓都要到济渎庙进香求愿,“多密带金银仙佛银娃金盒之类,乘人不见,抛于池中,谓之抛长生”。清人王士祯编撰的《皇华纪闻》中记载了一则传说,明朝天顺年间,有个恩县人赵云,事母至孝。母亲病重,他听说济渎庙可求灵药,就不远千里,前来求药。他虔诚地在北海池边祈祷了两天,水中涌出一个绢囊,内装绛色桃花片二升。赵云回去后,将桃花片煎汤,不但治好了母亲的病,还治愈了十余位乡亲的病。
在有的神话传说中,济水神不仅造福当地百姓,连万里之外的云南都受其恩惠。济渎庙内有一碑,记述了李货郎传书的神话故事:有个李货郎,常到云南做生意。有一年,云南大旱,李货郎告诉云南地方官员,济水神有求必应,可以前去求雨。地方官为解百姓苦难,不远万里来到济渎庙,当晚就睡在庙里,睡梦中见到济水神,求其前往云南降雨。济水神说了一句“心诚则灵”,就飘然而去。这位官员回到云南后,率众祈雨,果然降了甘霖,旱情得以解除。地方官见济水神如此灵验,就写信表示感谢,托李货郎捎给济水神。从此,云南每逢干旱,就托李货郎传书济水神,总是有求必应。李货郎因此成为云南贵客,生意越做越好。
二、历史上的济水
1
太乙池|“话说济水” 征文|话说济水文化的时代价值|作者:侯仰军】名列四渎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东流至温县,南注黄河,与黄河同流,东行十余里,在荥阳北,出黄河,汇为荥泽(今已湮没)。此即所谓“南泆为荥”[3]。再经原阳南,封丘北,菏泽南,定陶北,东入菏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柳林镇北境出菏泽东北流,于巨野县西入大野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东北出大野泽,过梁山东,北流至东阿县东,经平阴县北,济南城北,东流入海(故道大多成为今天的小清河)。当时在原阳和巨野之间,济水还分为南、北两个支流,一并汇入大野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历史上,济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早在周朝,就被列入“四渎”,享受朝廷的高规格祭祀。据《史记·封禅书》:周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就是说,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样,被列入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秦一统天下后,名山大川的祭祀常态化,殽山以东祭祀的大河只有济水、淮水:“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在《汉书·郊祀志》里,济水写作“泲水”,《汉书·地理志》记载,东郡临邑县(今山东东阿县)有泲庙,设于古济水旁边。隋唐以后,济水流经的济源、荥阳、原阳、曹县、定陶、菏泽等地都建起了济渎庙。就连不是济水流域的山西南部,也有不少济渎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