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名词|社会惰怠效应
社会惰怠效应
Social loafing
定义:群体条件下由于工作绩效标准不明确或社会性闲散而产生个体努力降低的现象 。
学科:心理学_管理心理学
相关名词:归属需要 群体气氛 心理契约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 两个和尚抬水吃 , 三个和尚没水吃 。 ”为什么群体规模越大 , 则个人努力越少 , 群体绩效越低?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1927年通过拔河比赛实验最早对这种现象进行了量化研究 。 实验要求被试分别在单独与群体两种情境下拔河 , 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 。 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 , 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 单个人时平均出力是63公斤 , 三个人时平均出力是53公斤 , 八个人时平均出力只有31公斤 。 群体工作的凝聚力并没有显现出来 。 这种现象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 研究表明 ,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 , 学术界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社会惰怠效应 。 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 , 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
社会惰怠效应的负面影响有如下几点:一、导致纪律松散、指挥失灵;二、传染性强;三、导致管理者权威下降 , 管理成本骤增;四、具有破坏性 。
对于社会惰怠效应的成因 , 学者给出了如下几种解释:一、责任分散 。 组织规模越大 , 个体对组织的责任越难分清 , 个体对努力完成组织任务的责任感就越小 。 二、贡献模糊 。 由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存在 , 个体会感到自己的贡献可有可无或大小无关紧要 , 因此 , 付出的努力就小了 。 三、躲避监督 。 组织个体数量较大的时候 , 监督成本就会随之上升 , 个体较易躲避监督来避免不利评价 。 四、相互比较 。 即使是全面监督 , 群体中的公平心理影响也是较难避免的 。 当个体处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群体中 , 他就会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 。 当他发现别人出现偷懒现象的时候 , 自己就会跟着产生偷懒行为 。 五、自觉降低 。 社会心理学认为 , 在个体独立工作的时候 , 他们会不断将自己的某方面与标准相比较 , 当发现差距时就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 这种自我压力会修正个体的行为以符合标准 。 但当处在群体中的时候 , 个体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 自我感知的程度就会下降 , 从而个体行为的社会惰怠难以通过自己调整而消除 。
对于如何消除或者尽力避免社会惰怠效应 , 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建议:一、严格做好职责分析 , 明确各自的责任 , 实施“抽屉式管理” , 即在每个个体的抽屉里放着自己的工作职责 , 个体在每天工作时打开抽屉以明确自己的职责;二、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 区分个体对组织的贡献大小 , 做好有效监督;三、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 依据贡献奖勤罚懒;四、管理方式多元化 。
文章插图
【每日科技名词|社会惰怠效应】责任编辑:王硕
推荐阅读
- 心理|给予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注
- 工作者|海盐启动“百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关爱活动”
- 每日一句 |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 健康|一万多名科技工作者中超半数有焦虑症状
- 你好,时光
- 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
- 每日一句 | 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
- “五福临门” 指的是哪 “五福”?
- 每日一句 | 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
- 拒绝小姑子每日搭顺风车,婆家人都针对我,我却不想再惯着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