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圣地石华”大展揭开济宁石刻书法的千古面纱

济宁新闻12月18日讯(采访人员 王立强)今天上午十点,第五届“孔孟之乡汉碑行”在济宁市美术馆拉开序幕,伴随“圣地石华?济宁汉魏石刻书法大展”开展,揭开了济宁石刻书法的千古面纱。这个大展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将唐以前济宁石刻书法以拓片形式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

 圣地|“圣地石华”大展揭开济宁石刻书法的千古面纱
文章插图
“圣地石华·济宁汉魏石刻书法大展”是第五届孔孟之乡汉碑行的重头戏,该展览以拓片形式集中展出了唐以前的济宁石刻书法,重点突出了汉魏石刻,整个展览分为汉魏石刻、摩崖石刻、汉画像石题记三大版块,展出各类拓片百余种。特别是葛山摩崖石刻拓片,第一次整体性呈现出葛山摩崖的真容,10幅27米的超长拓片从展厅天花板处瀑布般垂下,既壮观又震撼。
据拓片收藏机构邹鲁美术馆负责人高甫先生介绍:“葛山这套拓片拓自上世纪70年代,由于尺幅过大,一直没有整体性展开过,更不要说展览了。这次展览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性展出,机会难得,非常值得好好欣赏一番。”
济宁的石刻书法时代早,数量多;保存好,遗存集中;具有气魄宏大,艺术水平独高等特点。自宋代以来,一直倍受金石学家、书法家们的高度崇爱。最具代表性的一是汉魏碑刻,济宁地区目前保存下来的有60多种,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早年出土的30多种,新近出土的30多种,见于著录、原石已佚的65种。若加之残碑和无确切年号者,总量约有140多通,是全国汉代碑刻分布最密集、最有整体感的地区。其书法面貌不仅具备当时书坛的各种类型:典型隶书如《乙瑛》《礼器》,通俗隶书如《莱子侯》《禳盗刻石》,行书隶书如《安国祠堂》《两城永和题字》,美术隶书如《衡方碑》《景君铭》。各类型又自我独立,相互影响,完美地展现出汉代书法有机整体发展演变的脚步和审美追求的华丽篇章。二是北朝摩崖刻经,主要分布在济宁地区的汶上水牛山、兖州金口坝周围寺院,以及邹城峄山、阳山、尖山、铁山、冈山、葛山之上,是全国佛教刻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有佛经、佛名、佛号、偈语、铭赞、题名、题记。参与刻经活动的人物有高僧、比丘、善男信女,还有朝廷高官、王妃贵族、名门后裔、佛教管理人员等。组织者兼书丹人,首推广大乡东嶺僧安道壹。他用二十多年的精力,在泰峄山区与邺都近畿23座山上,创作了81件作品。书法以隶书为骨架,更将篆、魏书因素巧妙地融合进来。字大如斗,亦隶亦楷,字字洋溢着变革的气息,给北朝滑向下坡的隶书艺术,注入了复古血液。为传统书艺的复苏再生,进行了成功地探索。这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作品,低眉合掌,若有道之士,气韵穆穆,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衬之以山林峭壁、流水钟声,作品不仅与大自然融在一起,更与佛教义理化通十力。其场面之博大,气势之恢宏,堪称书史之绝。
“圣地石华·济宁汉魏石刻书法大展”揭开的是济宁石刻书法的千古面纱,堪称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壮举,有着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承载,它以寻常百姓的“未知视角”切入,带着人们走进一段探秘书法的奇妙之旅。

 圣地|“圣地石华”大展揭开济宁石刻书法的千古面纱
文章插图
梳理济宁的石刻书法资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座文化宝库过于宏大。山东省书协副主席、济宁市书协主席、孔孟之乡汉碑行负责人谢长伟介绍说:“这种难度不仅在于资源的宏大,还有全部收集起来的难度以及集中展示的困难。庆幸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当其时;特别是济宁市美术馆的落成使用,为展示石刻书法超长拓片提供了场馆条件;并且这件事还得到以碑刻拓片为主题的邹鲁美术馆的全力支持,正是因为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圣地石华·济宁汉魏石刻书法大展’才得以圆梦。”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历代石刻书法资源的富藏之地,尤其是汉魏石刻享誉天下,素有“中国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盛名。2016年11月,济宁市书法家协会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携手有关文化学者,创意、策划、启动、实施了“孔孟之乡汉碑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