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长篇《下一站西单》则强化了破裂的家庭结构。主角林玮质被父亲寄养在上海姑姑家,从小跟姑姑的孩子王乔一起长大,而姑父曾经跟林母有过一段婚外情。在这样一个复杂破裂的家庭背景中,张怡微聚焦的是两个表亲姐妹之间的微妙关系。小时候的亲密也可以在长大后烟消云散,但是一起成长的经历又使得她们始终在一个遥远的位置上似有若无地关注着对方,互相理解又不理解。在这个故事里,张怡微已经跳脱少年成长的伤痛,而借此质疑亲缘间所谓家庭关系的可信度。
文章插图
这种独特的、不算友爱的姐妹关系延续到下一个长篇《你所不知道的夜晚》里。因为母亲偏爱妹妹,两个亲姐妹总是处在竞争对抗的明争暗斗中。“同床异梦”是姐妹俩的真实写照,就算是同床入睡的亲姐妹,也可以在最狼狈的时刻揭穿对方最脆弱的私密,张怡微在此确认了家庭成员间切实的残忍和敌对。
【 写作|张怡微:“家族试验”生长史】《细民盛宴》里,家族间的关系则从单纯的敌对转到更复杂的面向。生活中父爱长期缺位的袁佳乔,感情上确是恋父的。她一直不动声色地渴望父亲的关注、肯定,屡屡失败后,把这种愿望投射到男朋友小茂身上。袁佳乔爱小茂,不仅因为他单纯、天真,曾经在年少时候站在她这一边,还因为小茂使她想到父亲。但当袁佳乔和小茂真正领受生活的困境时,小茂却一点点让袁佳乔心灰意冷。在父亲身上失掉的爱,也并没有办法从另一个男人身上补回来。跟小茂的孩子小产的事故,使袁佳乔“彻底与父亲做了决裂”,她“不再爱他(父亲)了,胜过了对小茂的不爱”。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在体会过破碎的家庭结构、不可靠的亲情连接、冷漠的家属关系,“懦弱的男权”下“中国旧家族的伦理模式”等各种复杂家庭因素后,袁佳乔却在继父继母的身上获得了“家族”的肯定和接纳。小产后住在医院里,已经彻底不爱父亲也不爱小茂的袁佳乔先得到“梅娘”(继母)的探望,然后继父也过来看望。继父向乔乔转达了“梅娘”的评价:“她也说你好”,然后再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也觉得你很好的”。袁佳乔也没有意料到,自己一直渴望的关注与肯定会在继父继母的身上找补回来,“松懈了这些年以来全部的逞强”。
这个细节的关键在于,进入家庭伦理内部的外来人员不再仅仅是某种让人略感膈应和尴尬的补充或寄托,而真正被吸纳内化为“家族”的一部分。成为家族一员的过程不是通过血缘形成的,而是主角体会到继父继母在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上,对她居然是关注、宽谅也共情的。正是因为继父继母的评价,彻底不爱的袁佳乔后来再跟父亲独处时,反而感到父亲身上笨拙幽微的爱,感到自己“对以往的误解那么深,以至于许多人都被我用力过度地看走样了”。张怡微自己也很喜欢这些细节,她在后记里写:“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少男少女时期就想好了,未来我要当一个好继父、好继母,这也是我到了而立之年才有的体会。”
在《细民盛宴》之前,张怡微笔下的人物经常是对家庭有所要求却又不曾满足的。但在《细民盛宴》里,袁佳乔在对家庭巨大的出走和反叛后,又以一种十分曲折的路径,完成对家庭的情感回转。这一步,是她“家族”思考里重要的一步,是她借助袁佳乔回看和重评家庭的过失,以理解、以释怀。但这当中的家庭伦理还是复杂的,表面上看,这似乎终于达成一个小家内部的团圆。但细想下来,“命运的强力、伦理的无奈促使这些小型的团圆是那么摄人心魄,又看似是那么平常”。
“家族试验”的写作计划里还有许多不能忽视的中短篇。《最慢的是追忆》讲少女对继父血淋淋的防备;《我真的不想来》是对亲情胁迫的微弱反抗;《试验》讲“老来脆弱、单纯,也是无奈的一面”;《春丽的夏》有再婚女性对母亲、丈夫与女儿“生命三角地的安宁”等等。把这些篇目凑在一起,可以看到一个初露尖尖角的细杂而宏大的“家族试验”。在这个计划下再去看张怡微的小说,便很难只是将它们放在“世情”的领域下去考量。事实上,张怡微的“家族试验”是把“家作为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她在做的试验,是以“家”为单位对广袤庞杂的世界做切片,再用她独有的显微镜般细腻的视角去观察描摹一些“不让人升华的真相”。张怡微一直期待读者能看到她作品“背后的那个意图、同情”,“人情”的底色是她体验过的复杂时代。
推荐阅读
- 西莉亚·布鲁·约翰逊《怪作家》,谈论西方文豪的写作怪癖
- 橙瓜码字100条网络小说写作经验,百万收入作家的真实经历技巧
- 写作的瓶颈是什么?如何通过写作瓶颈提升自己的写作段位?
- 诗鬼李贺的写作小妙招,小学生拿来就能用,家长不再担心作文考砸
- 路遥为写作付出多少代价?病逝前三天,含泪在病床签下离婚协议书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解苏轼写作背景后,对他更佩服了
- “特写”App上线仪式暨“特写杯”非虚构写作大赛颁奖活动举行
- 挽墨写作第45期:别离
- 他高考用甲骨文写作文,仅得6分却被高校录取,2年后被教授放弃
- 少年毛泽东读私塾,最喜欢偷偷看闲书,爱写作文还更喜欢学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