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是要留胡子的。不留胡子的,要么是“天阉”,生理上有问题,要么干脆就是太监,没法“行人道”,颏下容不了一部胡须。所以东汉末年,袁绍派兵入宫,尽杀无须之人,因为宦官无须,无须者便是宦官,然而亦颇有误杀——许多男人胡须不盛,仓促之间,竟被当作阉人斩杀了。
说到中国男子留胡须,我想到一件趣事,说梁漱溟在50岁上,于广西桂林遇到陈树芬,经过一番热恋,二人订了终身。当时梁漱溟正在留胡子,为了更显出男子气概,他在参加婚礼时将胡子刮了,并且得意地说:“一个老新郎在婚礼之前总是要刮刮胡子的。”梁的朋友们也逗趣,都说梁漱溟“为我们这些中年伙伴们赢得了荣誉”。
其实新娘也不年轻了,陈树芬比梁漱溟小6岁,当时已经44岁——记得齐白石九十岁时,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白石老人听说对象已经四十多岁了,马上摇头,他嫌弃人家老呢!——梁漱溟外表不帅,他是学者,在大多数男人都“刮须”的新时代,他却在下巴上“挂须”,装酷也好,显深沉也好,胡子自有其用意。然而他也知道,男人要显出魅力,看起来年轻精神,还是当痛剿须毛的——看,舞台上,只有老生才挂一部长须,显得老里老气的。
【 留胡子|古人留胡子的原因】其实中国人面孔扁平,许多男性长相精致,五官小巧,留起须来并不好看。而且东亚人的体毛较西方人少,西方人一身的毛,搭配起来就较为自然,而东亚人就一脑袋毛再配一嘴胡子,身上和胳膊上却干干净净的,脸皮光洁,胡子又不多,看起来特别像是贴上去的,不好看。
古书中常盛称某男子“美须髯”,逮个人,说他漂亮,基本上都要赞一赞他的胡子,“美须髯”者,一般都是胡子长、多,丰盛而不失整齐。若由此反观,则知多数人的须髯是不美的。
但为什么古人必须留须呢?
这源于一种习俗与文化,好比我们都熟悉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就强迫着中国人不许割须(但允许做一些修饰)。习俗久了,便发展出相应的文化,譬如胡须文化。胡须作为人面上的主要物什,在相术文化里就十分特别,常常被当作人的命运改变的一种尺度。
好比明成祖朱棣,他还在做王爷时,就有相术大师袁珙对他说:“须长即腹,当即位做天子。”说他胡子长到肚子那块,他就要做皇帝了。朱棣对他那部胡须非常得意,特别是两颊上飞出的两绺长须,更称之为“龙髯”。
再说一位名人,话说大儒王阳明年少时,一日走在街上,忽遇一相师,对阳明的面相颇为惊奇,预言道:
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说阳明的胡须长到不同的地方(脖子、丹台、丹田),他的修为也将达到不同的境界(入圣境、结圣胎、圣果圆)。
这些围绕胡须的著名的相术预言虽然未必可信,但它突出表明,古人的胡须有多重要——曹操不是为了保命,他才舍不得割弃呢!(叹曹操打天下之不易,又是割发代首,又是割须断袍,为了保命,头发胡子都做出了牺牲)
清朝亡后,经过时代的洗礼,再经过新文化运动的震荡,人们观念变了,男人留须的就少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一变而为新文化,除了一些老人和旧军阀、旧官僚,留胡子的男人已不多见——而留须则成了守旧之人与旧式官僚的标志。
一个满脸胡子的男人,不仅看起来邋遢,而且老气横秋,如何见其为“新人”呢?除此之外,还因为胡须难得打理,杂毛不待阳春三月而萌动,它却是不舍昼夜、日日乱生的,现代人哪有那多闲工夫去修剪?拿起电动剃须刀,每天围着嘴巴转一圈,干净了,多省事!
所以现在除非是“装”艺术家或国学大师什么的,要留一嘴胡子做“标签”,其他多数男人就都不留须了。方便,年轻,光洁漂亮,多好!
推荐阅读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人说“老泄残精,人穷寿尽”其意为何下句解释的完美无缺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看古人对人才选拔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