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中国的定义为“孝”,细细分析来看,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部分的形成都是得益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孝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经过历史的洗礼,孝文化由古代先人传承至今。在流传的过程中,作为我国繁杂而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孝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发端于5000多年前上古时期,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精神,也是我国的民族传统。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章插图
回顾黑格尔对中国的评价,其实“孝”的作用就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在许多古籍材料中是有所记载的。古代的社会中充满了对“孝”的宣扬,从东晋人所撰写的《搜神记》中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再到明朝《初刻拍案惊奇》所记录的“扇枕温衾”可以看出。这种在家庭之间,晚辈对于长辈的敬重之情,在《增广贤文》一书中的一句俗语却将孝道以反语的形式呈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章插图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最早有对这句俗语的记载。我们应该都对前半句很熟悉,能理解到大概的意思。子女出生后,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人生要去追求。父母爱子心切,能给予帮助的都做尽了,最后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与其为子女的未来担心操劳,还不如享受自己的晚年。就算是位再高,终有退位的一天,想要陪子女走完一生,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而且宠溺过度也会使他们最后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让孩子独立成长,他们长大便会自知冷暖,自力更生。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章插图
解释了子女的未来自有着落之后,必然要说明,父母也不用掏心掏肺地整天担忧着,若是把他们的前程都给安排好了,恐怕也不见得对子女有多大好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孩子不能从小宠到大,而是要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尽早适应社会的环境,真正地茁壮成长。
忽略了这句话的父母,一般在生活上都给自己的子女做好了一切安排,成了“人生管家”。他们不知道的是,长大成人的孩子最后会变为社会的“巨婴”,连生活都可能无法自理,更别说处理社会关系了,父母再后悔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章插图
但实际上,后半句更是意味深长,好好品味一番,能体会到有人生真理的哲理之味。这半句话之所以被大多数父母所忽略的原因在于,他们只在意前半句,以为就理解了后半句,最后还是没有体会到孝的感觉,始终不能理解透彻。教育问题中也包含有孝,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因此,父母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传授相关的道理。子女是否尽孝,和父母是否在日常的生活中予以教导是有必然联系的,父母自身应该为孩子做好孝顺的榜样,以免孩子不知孝,不懂孝。
 儿孙|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章插图
上文中,提及了两种教育方式,过于管束与过于放纵。它们之间的一点差距,都会对孝道产生不好的影响,极度宠爱,孩子将没有基本的自保能力,管得太多,孩子则会想方设法逃离,二者都让孩子不会养成孝顺的美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