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家蔡骏《春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12月11日晚,著名作家蔡骏的首部半自传体《春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SKP书店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批评家杨庆祥,中国作家协会创业部副研究员岳雯,《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资深影视投资制作人、蓝港影业CEO严雨松,喜马拉雅人文主编黄怡婷,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等人出席了活动。
颜慧表示,蔡骏是作家出版社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我们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从悬疑小说作家并轨到纯文学轨道上,我发现蔡骏非常游刃有余,而且非常自如,情节构思非常吸引人。
在《春夜》里,蔡骏写上海大概跨越二十年,对于每个人来讲,二十年就是活生生的现实。这个小说是一个半自传体或者是一个家族史,所以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谋篇布局。小说里面有很多人物基本上可以通过姓名符号推断出大致的性格,或者一个大致的定位,读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其实主角不是“我”,不是里面的“蔡骏”,应该说是张海,他没有采用上帝视角,他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因为用上帝视角写更简单一些,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多限制,很容易写漏,而蔡骏在作品里面编织的非常好,体现出作家对自身创作的一种自信。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轨迹,实际上让上海这个城市有了更多扩张,其实我还特别感兴趣的是我们其实都读过比如王安忆笔下的上海,陈丹燕的上海,或者是金宇澄的上海。而蔡骏用大量的文学人物的名字和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编织他的这个故事,构建他自己的一个上海。上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里面写出了这种开放性,我觉得这也是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一点。
 小说|作家蔡骏《春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文章插图
 小说|作家蔡骏《春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文章插图
杨庆祥表示,每一代的写作者和思考者,都应该有足够的勇气或责任,去把自己的经验书写出来,把它铭刻进去,这样这个写作才是有效的。我们需要把这种经验和我们的思考,我们不可替代的历史感呈现出来,跟他们形成一种对话,所以这个意义上,蔡骏的写作不仅仅是同时代的写作,还是关于上海,关于中国当代史写作的一个版图。
当代写作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重要的不在于各种概念,而在于我们怎样真实的表达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历史,这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忠实于我们自己的人,那么我们一定会写出好的作品。实际上蔡骏这个长篇,呈现出来是一种非常杂糅的写法,这种杂糅不仅仅是一个修饰层面的,而是恰恰是中国当代史,上海的当代史,本身就是一个杂糅的历史,就是说这种写作跟历史本身的逻辑是契合的,提供了一种历史写作新的可能性。
 小说|作家蔡骏《春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文章插图
岳雯表示,一个作家要突破自己惯常的写作路径,突破自己的语言,去转型去走另外一条新路的时候,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春夜》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小说用非常铺张、奢侈的用词,以一种写赋的形式来写小说,这种写法有多难,有多浪费,大家可想而知。
小说整体讲的是作品人物对一种安全感、尊严感的至死不渝的追寻,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一种乐观浪漫的东西。蔡骏老师克服了写作者的自恋,指示我们看到一个有情有义的张海。为了“把厂长捉回来”,他们修好了那辆红与黑的轿车。这个轿车本来应该像工厂一样死亡消失,因为这辆车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已成残骸,但在工人们的手里起死回生后,成了非常眩目的存在。
若干年后,当轿车再次被废弃,他们又再次把它找回,重新赋予它生命,这时出现小说里极具高光色彩的一幕:张海驾驶红与黑从上海出发,到新疆,到哈萨克斯坦,穿过中亚到俄罗斯,到芬兰波罗的海,然后一直到了巴黎。也许很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忘记《春夜》具体讲了什么,忘了《春夜》的很多小细节,但我们一直会记得这辆汽车,相信这样一个人,开着这辆汽车,与其说去找厂长,去知道这个工厂的真相,不如说他是驾着这辆车寻找工人阶级的命运,他一直开到世界尽头,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它其实没有消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坐在这辆汽车上,这辆汽车上有我们的过去,可能也有我们的未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