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S高峰访谈录 | 晚期肾癌IMDC中危患者治疗选择?( 二 )


倪晓晨教授:晚期肾癌的综合治疗是从细胞因子 , 也就是白介素开始的 。 随着基因检测及靶向药物的出现 , 白介素退出历史舞台 , 靶向药物在肾癌领域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 。 虽然药物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 但是精准诊疗及高度个体化方案仍是使患者获益的法宝 。 在我国已经获批的TKI药物有培唑帕尼、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 , 临床中都有较多的应用经验 。 但是从疗效及副作用两方面综合来看 , 培唑帕尼可能是临床医生更优的选择 。 这在多项大型临床实验中都得到了证实 。 其中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研究(PRINCIPAL研究)入组接受培唑帕尼作为一线治疗的晚期和(或)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癌患者 , 培唑帕尼在低、中危患者中ORR和PFS表现优异[低危组ORR为51.9% , 中位PFS为25.4个月(95%CI:12.0个月~30.8个月) , 中危组ORR为32.5% , 中位PFS为11.6个月(95%CI:9.8个月~14.1个月)] 。 进一步分析发现 , 中危患者在具有一个危险因素时的总生存期(OS)和PFS获益明显 。 这也提示 , 需要对中危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分组 , 为TKI药物找到最“正确”的患者 。
宋继文教授总结道: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 越来越多的癌症正逐渐成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 , 在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期的同时 , 也面临着长期系统管理的需求 。 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 , 双免疫联合的方案无论从药物可及性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难以惠及多数患者 。 对比之下 , TKI类靶向药物在我国晚期肾癌群体中的应用优势立现 。
3、中国患者、中国数据、中国选择
宋继文教授:指南中推荐的TKI类靶向药物有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等 , 国内外关于TKI药物研究进展中 , 令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对临床有哪些指导意义?
董海燕教授:除了前面倪教授提到的PRINCIPAL研究之外 , COMPARZ研究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大型临床研究 。 该研究旨在探究培唑帕尼与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癌疗效及安全性 。 入组患者高达1110例 , 其中20%的中国患者构成了中国人群亚组 。 从研究数据来看 , 基于全球患者的ORR , 培唑帕尼组明显高于舒尼替尼组(31% VS 25% , P=0.03) , 而在中国患者亚组中 , 这一差异更加显著(35% VS 20% , P=0.02) , 这一结论在研究者评估中也再次得到证实(41% VS 23% , P=0.0052) 。 除了在ORR上的优异表现 , 培唑帕尼组的缩瘤速率也较舒尼替尼组高(治疗42天即有69%患者肿瘤缩小超过10% , 高于舒尼替尼的43%) 。 结合研究数据以及我自身的临床经验来说 , 培唑帕尼可以达到快速、持久、稳定的理想抗肿瘤效果 。
宋继文教授补充道:索拉非尼作为最早一代TKI抑制剂 , 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较前明显减少 , 除了考虑到药物的副反应管理之外 , 临床中高、中危患者比例增加也使得索拉非尼及舒尼替尼的优势减弱 。 所以在中、高危患者群体 , 以及潜在复发和转移的患者群体中 , 培唑帕尼为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更多 。
主持总结
【CARS高峰访谈录 | 晚期肾癌IMDC中危患者治疗选择?】宋继文教授:
更新迭代的肾癌危险度分层标准、基于分层的高质量临床研究、频繁更新的权威指南都将现代医疗推到精准层面 。 作为精准诊疗时代的利器 ,
TKI类靶向药物进入晚期肾癌领域已经超过10年 ,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 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 , TKI单药在低、中危患者中 , 是不二之选;在高危患者中 , 也迎难而上 。 其中IMDC中危患者 , 作为临床中争议较大的群体 , 我认为培唑帕尼仍是带来生存获益最高的药物选择 。 期待未来更加精准的患者分层 , 可以让中危患者获益最大化 。
免疫治疗目前尚未在国内获批肾癌治疗适应症 , 研究数据仅供临床专业人士参考!
CARS高峰访谈录 | 晚期肾癌IMDC中危患者治疗选择?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