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逝去的爱人“保持联系”?
在日本岩手县大槌町有座“风之电话亭” , 经常有人专程赶到这里 , 跟逝去的亲人打个电话 。
这个电话亭的主人叫佐佐木 , 他原本建造这座亭子是为了跟去世的堂弟说话 。 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 , 岩手县1200多人在海啸中死亡、失踪 。 他便将电话亭开放 , 让地震幸存者们来这里跟逝去的亲人“保持联系” 。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 。 有的奶奶带着孙子来告诉爷爷:"我作业写完了";有的女儿来告诉爸爸:"我有了喜欢的电视明星";还有一些人拿起电话 , 就抽泣了起来 。
人们在这里跟逝去的亲人说话 , 就像他们从未离开 。
这是纪录片《风之电话——向逝去的亲人低语》讲述的真实故事 , 这种特殊的处理悲伤的方式 , 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失独家庭的报道——
“失独父母最常、也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走出来 。 这让他们有巨大的孤独感:
‘我知道他们是好意 , 但这让我意识到他们还是不能够理解我 。 他们想象的“走出来”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 ’”
“节哀顺变”似乎是我们面对丧失时最容易讲出的词 。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地节哀顺变 。 这意味着你要马上接受失去 , 接受告别 。
风之电话亭的存在 , 提供给我们另一种选择:
面对亲人的离开 , 你可以选择不接受 , 不告别 。
你可以用一种方式 , 跟ta继续保持联系 。
“他能听到我说话 , 我才能继续活下去”
很长时间里 , 从弗洛伊德到科布勒-罗斯 , 心理学界对丧亲之痛的理解都是“线性”的:这些理论认为 , 从亲人离世后的悲痛 , 到释怀和放下 , 存在一种普遍和可预测的轨迹 。
比如非常著名的“5阶段理论” , 认为失去亲人的人 , 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5个阶段 。 当5个阶段结束 , 哀伤的疗愈就完成了 , 也就是大家说的“走出来” 。
1996-2006年 , 这种观点在心理学界受到了质疑 。 人们发现:哀伤的疗愈是一种更复杂的过程 。
首先 , 一个人如何被哀伤影响跟很多因素相关:跟逝去亲人的亲密程度 , 对生活中重大变故的反应能力 , 你回忆和纪念亲人的方式 , 你自己的人际和学习工作情况……;其次 , 每个人需要的时间不同 , 没有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走出来”轨迹;另外 , 悲伤也并不像人们说的 , 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淡 , 有些感觉可能永远不会消失 。
人们对哀伤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持续联系的理论 ,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
1996年 , 悲伤领域的研究者克拉斯、西尔弗曼和尼克曼发表了一本叫做《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 , 提出了“持续联系”(ContinuingBonds)这个概念 。 后来 , 这个概念被广泛纳入哀伤治疗的专业领域 。
对于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来说 , ”持续联系“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1.它提供了一种跟哀伤共处的方式
在《风之电话——向逝去的亲人低语》这部纪录片中 , 一个中年女人来跟自己的儿子说话 , 从电话亭出来 , 她跟两个一起结伴来的女人说:我知道他听不到 , 但我在说 。
她们安慰她:他听到了的 。
她说:他能听见我说话 , 我才能继续活下去 。
本文插图
失去至亲是严重的创伤 , 面对巨大的丧失 , 50%到80%的人会在事件发生后最初甚至几个月内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 , 严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 , 甚至患上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 PGD) 。
如何处理和应对哀伤 , 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
基于过去的悲伤相关理论 , 我们得到的建议是:接受、放下、学会告别、开启新生活 。
推荐阅读
- 如何让一个男人爱上你?15个来自情感导师的建议
- 情感|如果遇到这4种男人,无论如何都不要嫁!
- 婚后激情褪去,如何维持高质量婚姻?床上有运动,床下有爱
- 白酒店,如何不打电话、不推销,脱颖而出?(三)
- 广东打工仔如何防猝死?黄子华教你反杀!
- 如何挽回一个爱累了的男人?
- 400多个女孩组成“兄弟盟”,她们研究如何花钱改身份证性别
- “奔七的路上如何面对90的父母?”一位老阿姨的来信让我泪眼模糊
- 如何知道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同居?需要注意的正确信号
- 月薪7000,如何存下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