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什么样的声音,最能代表一座城市?这座美术馆发起,全城搜集“地方音景”

究竟怎样的声音,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声音?寒山美术馆于今年11月发起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项目(以下简称“地方音景”)。
该项目由寒山美术馆主办,该馆馆长布达发起,邀请艺术家、策展人欧宁担任主持。截止到目前,共招募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6位对艺术创作、策展、城市研究、地方营造等感兴趣的参与者,以及近20位活动观察员共同参与。
以田野调查方式寻找“地方音景”
“地方音景”以“苏州的城市声音”为切入点,意图在对苏州历史文献、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调研讨论基础上,把焦点逐渐收聚于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声音遗产,包括对民间有声艺术、日常生活环境音场(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声响和当代新出现的音场)、方言俚语语音的田野收录,最终通过参与者、策展人、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以展览的形式完成与苏州,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深度互动。
“地方音景”所探讨的不只是简单的声音与风景的收录和采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了解声音在该地点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从人、空间、活动的各个面向去探讨。
苏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地方音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仅会采录苏州常态化的声音内容,还会寻找那些不易被注意到、却能够标识苏州地域特色的音景。
 城市|什么样的声音,最能代表一座城市?这座美术馆发起,全城搜集“地方音景”
文章插图
这些声音样本将会在分类研究、编辑之后,将在寒山美术馆展览厅以声音艺术作品和研究项目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以“视觉+听觉”的整体展览,完成从声音“寻找”到声音“再生”的转化过程。
此次项目参与者,涵盖了艺术策展人、建筑师、音效设计师、导演、音乐人类学学者、昆曲研究者、高校师生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在城市分布上,也包含了苏州以及上海、西安、成都、武汉、银川等多个城市,使“地方音景”项目具备了更加多维度的创作和讨论空间。
一次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实践
本次活动发起人、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表示,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理想的美术馆除了展览、研究、典藏与公共教育等基本功能外,应该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回应时代变化,成为公众与各类社会力量汇聚共建的平台,成为城市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与试验场。
 城市|什么样的声音,最能代表一座城市?这座美术馆发起,全城搜集“地方音景”
文章插图
据介绍,“地方音景”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在以往工作坊的形式基础上,取消传统导师制,把它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共学”实验。以“共学”的形式探索出一条链接美术馆、公众、艺术家与城市文化的新路径。
“地方音景”项目和所有参与者一起,探索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参与式内容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构建起一次以美术馆为中心主体的知识生产实践。
形成“城市级”的艺术现象
“地方音景”项目针对苏州地域性特征而开发,也是寒山美术馆首次着重突出苏州“声音遗产”内容的艺术呈现。因此,工作坊希望能够带领艺术家、策展人、大众一起发现更多样化的艺术苏州。
“地方音景”项目试图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扩展其辐射面,所有与苏州声音遗产相关的人物(艺术家、策展人、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普通人等)、器物(乐器、工具等)、音乐机构(唱片店、音像店等)等都可以被纳入其中,形成一次“城市级”的艺术现象,实现美术馆新一轮的社会性联动功能。
 城市|什么样的声音,最能代表一座城市?这座美术馆发起,全城搜集“地方音景”
文章插图
同时,寒山美术馆特邀了声音艺术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婧,当代声音艺术家DAO,乐手、诗人颜峻等,面向公众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公共讲座。
在展览开展后,美术馆还将进一步以“地方音景”为主题,举办更多与此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由此探讨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在与地方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普通居民的互动中,构建苏州城市的地方性和本土性,营造一个兼容社会关系、历史文脉和社区认同的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