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是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具体来说,韩非的思想,奠基于“自利人性观”、“功利价值观”以及“变古历史观”上。这三大基石,并非各自孤立,而是通贯为一的。好利恶害的人性观一般人谈到法家,大多认为他们以“性恶”为主张。韩非作为法家代表,自然也不例外。没错,在韩非眼中,人是生而自私自利的。韩非虽然没有写下讨论人性的篇章,但他将诸子学说综合起来,考察了时代的现实,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主张:“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文章插图
韩非动漫形象从韩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其人性论的具体内容,《韩非子》云:“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吴起和军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为了在战争求得大利(取胜),不惜吮吸军士的脓疮;他利用部下的感恩之情,使其为自己效命,居心之深沉可想而知;他的行为,是超出人之常情的“好利”行为。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利益来维系的。基于此,进一步推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只要其中有一个“利”字,便不能再有任何高贵的价值观。
文章插图
韩非剧照《韩非子》中说,父母抚养孩子不尽心,孩子长大就要埋怨父母;孩子成年之后如果不好好供养父母,父母就要怒责孩子;老板雇佣员工耕地,还要付给员工钱,并不是因为喜欢员工,而是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卖命;员工卖命工作,并非喜欢老板,而是工资使然。韩非阐述父母与孩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是以自私、自利的心为基础。而自私、自利的心之外在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一是间接的。所谓直接,是不利对方而要求对方利于己,如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间接表现,则是以利对方为先决条件,就像老板与员工的行为。韩非认为,在人际世界的每一种关系中,双方利用对方,然后双方皆能满足其所利,是理想的情况。所以说,韩非虽是师承荀子,但他这种以利为出发点的人性观,具有相当程度的经验主义色彩。
文章插图
韩非画像因时制宜的价值观战国诸子兴起,儒家和墨家这两大学派,都打着“法先王”和“托古改制”的旗号,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在分崩离析的政局中,两家仍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就很有讽刺意味。两个吹牛大王,彼此吹嘘,比较谁的岁数更大。一个说自己跟尧同年,一个说自己与黄帝的哥哥同年,最后无法分出胜负,只好以“后息者为胜”(最后住嘴的人为胜)。事实上,韩非借这个故事,讽刺了“法先王”之荒谬——越托古,越无法去验证,牛皮也就吹得越大。在这样思想混沌、权威失落的时代背景下,韩非认为应随着时空的不断推移,而有今古不同的应变对策。如此,才能因时制宜,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插图
《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将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三个阶段。时代不同,治国的方法也不一样,即所谓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接下来,韩非更借一则妇孺皆知的故事——“守株待兔”,来论述他因时制宜的价值观。依韩非的观察,在历史的演化上,不同的阶段需要有相对应的治理方法。他的概括论断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如今争于气力。”韩非提出不泥于古,根据新局势,考虑新办法。他认为,古代不争是因为人民少而财有余,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所以人们不得不争。如若不然,就会像宋人守株待兔、郑人置履枯守一般,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五代的疯子宰相,因小事写了63个字,号称天下第五行书
- 史上连“阎罗王”都不愿收的3个狠人,名字世人皆知,你都认识谁
- 此人堪称梁山第1好汉,武艺高强功劳大,却因3个原因逐渐被边缘化
- 女娲娘娘的地位到底多高她坐下3个弟子,如来都不敢惹
- 佛教:一个家庭,出现这3个“吉兆”,说明福报要来了
- 水浒传3个徒有虚名的好汉,听绰号感觉很厉害,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 民国最勤奋的作家,一生写3000万字小说,靠稿费养活3个老婆
- 梅兰芳一生中3个女人:这尘世间的爱恋,比戏中还要苦三分
- 中国最“凄凉”的3个姓,其中一姓仅剩17人,另外2姓羞于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