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黄龙县:源远流长风情古 款款前行向未来


 前行|黄龙县:源远流长风情古 款款前行向未来
文章插图
图为:农家院中馄饨香
半个世纪前,黄龙县一群修水库的村民们并没有想到,他们的老镢头下刨出的那块头盖骨——之后被命名为“黄龙人”,竟然是自己远古时期的老祖先。
距今约5万年前,黄龙这块土地上便生活着一群智人,他们正在由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如今,行走山林间,从山体下遗留的一道道印痕,想见那时的崇山峻岭定是一汪江海,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茂密森林,山涧涌流而出的两股河水——仕望河、涺水河,作为黄河的两条支流,经历了千年万年、迂回曲折,形成了独特的地缘、河流文化,滋养着黄龙儿女从历史走向未来。

黄龙县具有天然氧吧之称,千百年来,黄龙人依靠绿水青山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一声声猎鼓,一张张剪纸,似乎都在诉说着远古的记忆,在历史的烟波浩渺当中,黄龙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距离黄龙县城以东三公里的杨家坟山遗址,就是出土“黄龙人”头盖骨化石的地方,站在这里仔细聆听,似乎能感受到古人的脚步缓缓走来,等待我们翻开这些历史。
县文物管理所专家薛磊手指遗址旁的尧门河水库,告诉采访人员:“1975年,我县兴修水利,在石堡镇尧门河修建水库时发现了这具头盖骨,经过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最终鉴定,它距今已有约5万年的历史,在国内它是唯一的一个,它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缺,因而被命名为‘黄龙人’。”
黄龙的自然生态给了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理由,而现在的黄龙人依然接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同行的县融媒中心主任王芳告诉采访人员:“要感受黄龙文化特色就去白马滩。”

清晨,雨过天晴,苍茫林海,云雾缭绕,绿水青山环抱中的白马滩镇神峪村一户农家院内,王爱霞正在和家人、邻居一起包馄饨,馄饨可以说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小吃。
王爱霞一边包着馄饨,一边与采访人员聊天:“包馄饨是老辈人留传下来的,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年了,大人小孩男女都能包,过节、老人过生日和招待客人时更离不了它。”
黄龙县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所以在饮食、建筑上,将各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特色。青山绿水馈赠给世代黄龙人丰富的物产,红甜肉、核桃饼都是黄龙人独具匠心的创意。
再看看,家家户户高耸的两层大门门楼,庄严气派,更是兼具了渭北一带的建筑风格,而这种建筑风格,黄龙县只在白马滩镇有。这样的门楼,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成为守护家园、通风报信的瞭望台。
近年来,黄龙县借助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白马滩镇打造印象圪崂旅游品牌,实现文化旅游融合。民宿、农家乐和乡村大舞台提升了全县的旅游知名度,也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4年,刘增民和妻子王爱霞一起开办了自家的农家乐,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外面来的人都喜欢吃我们黄龙的特产毛栗子、核桃,旅游旺季这里热闹着呢!”刘增民说。
高清叶老人85岁,与刘增民相邻而居,门楼上醒目地悬挂着“老马油坊”的招牌,院内坐北向南的老屋陈设古朴,东西厢房前两年翻修一新。院内墙根的筐笼里散堆着核桃。老人身体康健,有四女一儿,她热情挽留来客吃饭,并说:“油坊由60多岁的儿子经营,每年榨的油都被游客买走了。”并一直目送我们出了大门。

除了独特的饮食、建筑文化,黄龙猎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龙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相传黄龙猎鼓是从黄帝时期流传至今,表演者面戴“虎、豹、熊、狮”面具,表演过程分为“出巡、曾观、围猎、庆”四个部分,生动展现黄帝时代汉族先民们围猎、狩猎的壮观场面。
“黄帝战蚩尤”“奕奕梁山”“冯翊屏障”……这一个个神奇的传说故事,口口相传至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