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有诗云:“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出家人平心静气,心地善良,是一位适合一起聊愈心事,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好人。
文章插图
俗事生活中,因红尘烦恼而选择步入佛门的静修者无数。表面清心寡欲假借吃斋念佛积累善行的人也很多。真正一心向善,如佛陀在世的又有几个,信“佛”者是否真的知道“佛”为何物,无人知晓,形式主义者乌泱泱一片。论为何如今会涌现出大批社会上的信佛人士,究其原因还是如今社会压力太大。大家都想借着信佛的信念,在身体力行上,减轻自己的负担。吃素使人身体轻松,前往寺庙,在青砖绿瓦中畅听佛经,与僧人一同聊天,倾吐烦心事。山间常静,与自然更多的相处,让人忘记烦忧。有缘人自小注定相比起为信“佛”而修行的人,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更像是“天选之子”,他叫陈多兴,在五岁那年,就被云游的僧人告知和佛有缘。或许是从小就被这位僧人的话影响,他吃素念佛,从不杀生,虽家境贫寒,但也不影响他有一颗向佛学习的心。他的老父亲在僧人走之后不久就去世,留下弱小的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食物的缺乏,生活的贫苦,让他变得更加瘦小,但他步伐稳健,眼神明亮,生活的苦难对他外表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却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添一份平常心,14岁就看淡生活中的常事,虽然生活在底层,也不对外界心生羡慕。
文章插图
他在家中常常读佛经,靠着勤奋和天赋,自己读会许多经文,也识得很多字,算是无师自通。一定的学识让他在参悟世事时,不再疑惑,可以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悟到的真理,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前来找他寻求帮助的人,而这么多年过去。在他十六岁那年,终于正式剃度为僧,发号觉定。
文章插图
潜心修行之余还要帮母亲干农活,年迈的母亲看着孝敬如此的儿子,眼里尽是心疼,却只能默默支持。白天干完家里的活,晚上他还要回到寺庙敲钟念佛,一直坚持,风雨不改,一天也未选择停歇。后来老母亲去世后,他终于可以得到片刻的歇息,但他没有选择在寺院清修,而是去云游四海。所到之处,只要看到有难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黄发小娃,不论长幼尊卑,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帮助。时间一日一日逝去,释觉定已游历中国许多地方,最终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金龙山,本是在此短暂的停留,但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菩萨给他托梦,告诉他现在住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庙宇,因为特殊原因,现在已经夷为平地,并且希望他将这座庙宇重建起来,恢复昔日的生机。
文章插图
释觉定第二天醒来就找来工人,开为修建庙宇做准备了,没有钱财的他,用自己的耕地作为酬劳付佣金给工人。经过他和工人的几天劳作,终于将地基建好,然后他就让工人们带着酬劳回家去,接下来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完成的。院子、草屋,一砖一瓦都是他翻山越岭从金龙山下背上来,再用自己的双手搭建,每日如此,竟然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文章插图
这43年,他的身影每日穿梭在金龙山间,坚持不懈,他的虔诚也被山间的居民看在眼中,大家都十分佩服这个虔诚的人,认为他是真的佛陀转世。就在他的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这座曾消失于山间平地的庙宇又重见于人,取名为“正觉寺”,在释觉定43年的坚守与劳作后,正式开门迎接香客。
推荐阅读
- 农村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华,说尽生活智慧!
- 生活中遇到小人怎么办鬼谷子掌握这3招,让他们成为你的助力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做事不明智,生活不如意
- 唐朝经济繁荣、贸易商品繁多,为何酒器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 笔记·天翻地覆也要好好生活
-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 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遣散后宫嫔妃,从不近女色,死因却成笑谈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