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几封信让人比较费解,因为曾国藩所表达的观点似乎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有所不同。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思想观念和对事物认知的独到之处。?
文章插图
01 只愿子孙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在古代,文人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一官半职。
读书人如果考取了功名,获得了官职,那就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因此古代人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做大官。
但曾国藩在《谕纪鸿·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封信中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自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但他却并不希望子孙能够做大官,而是希望子孙能够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曾国藩对读书的目的和作用有着与世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他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考取功名而当官,而是要成为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君子。
事实上,曾国藩本身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在年轻时也曾经有过追名逐利的历程。但随着他在官场的不断浸淫,特别是身居高位之后,对名利反而看得有些淡。只希望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去做大官,当个普通读书人就好。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原因是多方面的。
曾国藩自己在官场打拼多年,看透了官场的虚伪,认为功名利禄只是一时之乐,只有自己的修为和学问,才是终身受用的东西。
他在多封信中,都希望曾家成为“耕读孝友之家”,而不愿成为“仕宦之家”。因为仕宦之家的子弟往往骄奢淫逸,一代之后就会衰落,而耕读孝友之家则能绵延数代。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很大程度上要顺从天意。而读书明理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做到的,并且通过读书明理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圣贤。
事实上,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做官,但也在其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章插图
【 君子|曾国藩:三个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劝诫】02 教家人勤劳持家
曾国藩的儿子纪泽十八岁那年完了婚。半年后,曾国藩担心儿子整天沉溺于新婚幸福中不用功读书,就专门写信叮嘱儿子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虚度光阴。
曾国藩在《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中说:“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他用古人的话说明了自己对儿子的担忧。
“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他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在军中虽然没有荒废学问,但是由于年纪大、眼睛不好,并没有太大长进。并再一次劝诫儿子,一定要珍惜年少时光,不可虚度光阴。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处在最佳状态,一生的体格、品行和修养,都要在这个时候打下基础。如果把握好这段时间,将来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中年之后发奋努力虽然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但由于身体的最佳状态已过,学习起来总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有种事倍功半的效果。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都在不断地告诫人们,一定要抓紧宝贵的青年时光,不要等人老之后再去后悔。
推荐阅读
-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在《探世界》里,两个男人也演了一出好戏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这三个人死后被后人骂了上千年,其中一个的功绩至今都很难超越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福报从天降错,她是从人身上的三个地方来的
- 曾国藩: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红楼十二美人中有三个王妃, 其中贾元春地位最低死得最惨, 黛玉的身份最尊贵!
- 宋江被毒死时,他的三个兄弟手握重兵,为何无人为宋江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