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爷爷生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十四日,兄弟四人公居长。析产后他获得宅院一套,石条、海料(红松、白松自关东渡海而来,掖县人称为海料)建成的五间北屋和三间东厢,宅院东南角向南开大门。1935年他在卅九岁时添孙子(我的大堂兄出世),开始循俗蓄胡。他身材高,马蜂腰,谚曰“肩宽腰细,必定有力。”他将驮篓装满粪后,自己就能把三百斤重的粪驮篓发到骡子背上,往坡里运送。
 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文章插图
(1970年父亲与伯父分拆五间北屋翻建)冬闲时节,爷爷从村东南脚踩搭石渡河,前往山中采捡青石。他先将骡子栓到可靠的地方,然后独自一人涉水登崖,冒寒探寻中意的青石,或挖或撬,逐一搬到骡子处。骡子驮着装满青石的驮篓运回家来,块块视为精品,件件看成宝贝。早出晚归,一日往返两次。自立门户后,他又建造了三间西厢屋,垒砌了南北胡同中的一个公益水簸箕,剩余的青石堆存备用。正是:冬闲时节身不闲,驱骡采石进深山。但使子孙居有屋,不辞辛苦不辞寒。抗战时期,日寇在1938年2月1日首次侵占掖县城,1939年1月16日第二次占据,并于1941年5月在驿道村东的十字路口东南角,建起了占地三四千平方米的据点。在8米多高的围墙内,东南角单独圈成三间屋的小院,供日寇小队长居住。四角各设炮楼,西北角炮楼三层高,其余炮楼两层高。围墙外有两道壕沟,两道壕沟之间相距七八十米。壕沟向外是一道鹿砦(zhài),鹿砦向外是一道铁丝网。西墙开设大门,西北角炮楼底层开设木板小门,大门、小门过壕沟皆设吊桥。西北两道壕沟之间建有伪区公所,公所前方小路贯通西北角炮楼木板小门。修建据点时,到各村抓派劳工,我父亲也去了。“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在监工眼皮底下歇工,冷酷的木棒随时就砸过来了。
 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文章插图
(驿道的交通位置很重要)为了修建据点,日寇到处掠夺石头和木头,闹得鸡犬不宁。我爷爷(时年虚岁四十五)带领我父亲(时年虚岁十八),趁着夜色在宅院后自己的园地中挖了一条东西沟,将备用的青石埋藏。1944年8月八路军攻克驿道据点。1945年日寇投降后,9月1日从掖县城撤走。1958年在驿道据点原址建设了掖县人民医院驿道分院(今称驿道中心卫生院)。
 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文章插图
(莱州市驿道中心卫生院)1977年我家拆除三间东厢屋,在宅院后园地中建造一处红砖屋。次年春天红砖屋垒砌院墙,掏挖西墙基时挖出了沉睡地下36周年的青石,我父亲作为当事人道破了尘封的秘密。在需要石头的节骨眼上挖出了爷爷采捡的青石,真是救急的及时雨啊!1990年春天红砖屋拆除院墙盖平房,院墙青石全部转为平房地基。院墙还有一些碎小的红石,全部抛弃。
 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文章插图
(1977年建造的红砖屋)
 掖县|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院墙上的青石,是爷爷留下来的
文章插图
(爷爷留下的青石垒在旧宅院墙上)一九六一年冬月初三日爷爷仙逝,享寿六十五岁。灵柩安葬西北岭,乾山巽向,头枕西北望海楼,脚踏东南姑嫂塔山,“托体同山阿”。爷爷“凡事都得提前准备,到跟前就来不及了”的思想影响了我父亲,也影响了我。我是他的六个孙子中最小的,时常遗憾没有见过他。我敬重他吃苦耐劳,感念他造福子孙。时过境迁,现在建房垒墙很少使用石头,普遍采用混凝土浇注、砌块和空心砖,但是爷爷采捡的青石依然垒在旧宅院墙上,也垒在平房地基中,我见青石起孝思,孝思屡屡寄九霄。(作者:莱州观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