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人们曾经十分普遍地采取这种葬式;这一带还将其作为下等人的葬式,和上等人的直肢葬区分开;使葬式表达出非常鲜明的等级;这种等级直接对应了社会的不同阶层;关中地区是秦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由于商鞅变法,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受到削弱,于是下等人的墓葬中也出现了直肢葬;到了西汉时期,屈肢葬已经消失不见;然而在京津地区,考古队却发现了十余座屈肢葬汉墓;历史上最后的屈肢葬是什么模样呢?它们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文章插图
多年来,京津冀地区发现、发掘的汉代屈肢葬墓已有数十座,时代贯穿西汉一代,部分可能晚至东汉初;一些地区仅有个别发现,且为相对独立的单体墓葬;由于是屈肢葬存在最后的墓葬,所以总体数量不多,如天津北郊双口镇东北汉墓、河北承德平泉杨杖子村汉墓等;一些地区墓葬较为集中,如北京市北部及河北省石家庄的东部与南部、邢台的西北及北部、邯郸的西部与南部等,这些屈肢葬墓,多与其他墓葬位于同一墓地中;其中一些墓地中的汉代屈肢葬墓数量仅1~2座,如河北阳原三汾沟M4、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M3等。在这些墓葬中,专家发现一个特别现象:有一些骨架,或双下肢微曲,或一腿屈曲一腿较直,部分手臂亦屈曲,如昌平史家桥M17、内丘张夺、以及河间东文庄的部分墓葬;这些微屈肢葬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文章插图
专家推测,这种葬式的来源有两种可能;其一,墓主生前或许是来自关东诸国的移民;历史上,中原地区已发掘的西周墓葬几乎均为直肢葬,但自周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后,河南、山西、河北各地大范围地出现下肢微曲的屈肢葬;然而到战国中期以后,直肢葬复又成为上述地区的主流葬式;由此可见,微屈肢葬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因为民众迁徙;第二个原因,它们也有可能是是屈肢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为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向直肢葬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形态。
 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文章插图
在研究屈肢葬汉墓的过程中,专家发现第二个现象是:屈肢葬墓数量较多者很少见集中分布或统一规划,仅极少数在局部略显集中,墓葬的具体方位和墓向亦不统一;且位于某一墓地中的汉代屈肢葬墓与直肢葬墓共存;这里有的墓地屈肢葬墓集中于汉代,有的则有一定数量的东周与秦代屈肢葬墓;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屈肢葬的落寞,一方面,这些墓葬体现出远古葬俗的延续和发展。
 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文章插图
在这些凌乱的屈肢葬汉墓中,专家摸索出其中存在一些规律,是什么呢?在内丘张夺墓地中,二号遗址的编号是“TG2M9”的墓葬位于家族墓地南部边缘;另一座墓葬TG7M21位于家族墓地东南边缘;TG3M52与M57位于家族墓地东北边缘;村南Ⅰ号墓地的TG4M34位于家族墓地东部边缘;2号墓地的TG2M32位于家族墓地北部边缘;这几处墓葬都是屈肢葬;很明显,它们都是位于家族墓地的“边缘”;考虑到汉代家族墓地中墓葬分布排列,及屈肢葬墓时代与附近墓葬较为接近等因素,大致反映出,多数屈肢葬者身份、等级相对较低的特征。
 汉墓|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文章插图
专家发现第三个现象是,合葬形式大多都是异穴,两墓并列;但又多种多样;怎么理解呢?如内丘张夺M9与M8号墓;M9墓主男性,屈肢葬,而M8墓主女性,直肢葬;又如,邯郸建设大街M15与M14,M15无棺,墓主女性,屈肢葬,M14有棺,墓主男性,直肢葬;说明汉屈肢葬墓的墓主或男或女,变化多样;具体来看,屈肢葬与非屈肢葬者合葬十分常见,而屈肢葬者共同合葬则少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