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你织布的时候,一定要线严孔密,织出的布就细密板实,织的速度慢些没关系,但一定要保证质量,才经得起顾客检验……”
西盟县翁嘎科镇班弄村农家院子里,佤族老技艺手工织锦县级传承人娜龙正在教徒弟娜药织布。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文章插图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佤族织锦对于佤族的历史与文化极具代表性。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佤族织锦的独特风格,形式简洁的艺术特征来自地域文化审美情趣,呈现着西盟佤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点。
“佤族织锦中展现着我们阿佤人的古往今来,我们佤族有一句老话说,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佤族织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传承。”娜龙说。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文章插图
从前,大部分佤族妇女都是纺织能手,她们用一套简易的竹木制的腰机,就能织出细密、美观、质量上佳的布。但传统织锦工艺节奏慢、耗时久,一度面临传承困境,艰难求生,变得一“锦”难求。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文章插图
“我从17岁跟随家里老人学习织锦,如今已经有30多年。以前我们织布主要是自己穿,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起来,许多年轻人喜欢新潮不想学织布的传统手艺。很长一段时间,佤族织绵只有我们这些老人在做。” 作为老一辈手工艺人娜龙曾一度为佤族织锦延续感到担忧。
如何把这项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随着西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好政策”的持续推进,不仅让佤族织锦手工艺得以延续,也将惊艳的佤族织锦推向了市场。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文章插图
“从2018年开始,我们县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佤族织锦民间采风、人员培训等工作,挖掘传承保护佤族织锦文化,同时推动佤族织锦走向市场。通过近三年的普及,让织锦技术成为广大老百姓增收的有效载体。”西盟县文化馆馆长李燕说。
“每年县里都会组织我们参加佤族织锦培训,让我们能接触到不同的织锦技艺,还让我们到别的县进行交流学习,然后我们会把新技术带回寨子,现在跟着我学习的妇女就有5个。我希望,佤族织锦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我们的妇女能够依靠它致富增收。”佤族老技艺手工织锦市级传承人、翁嘎科镇英腊村村民娜荣说。
守住佤族织锦传承的同时,也要让佤族织锦呈现出蓬勃生机。西盟县以“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对佤族织锦手工艺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训范围覆盖西盟县5镇2乡,直接或间接为西盟县2000余名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每人每年人均收入达6400元以上。同时,西盟县还给予传承人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她们带徒授艺。

 文化|西盟:佤锦“新”织,传统民间技艺再获“新生”
文章插图
“往年,我织锦收入差不多是七八千元,好的时候能挣1万元以上。我还自己养鸡、种菜卖,还有政府对我们这些老传统手工艺人也很照顾,去年12月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有8000元的补助。虽然我已经60岁了,但我还是想把手艺教给年青人,让我们佤族织锦一直传下去。”娜汉笑着说道。
“这几年我们镇里的几位佤族老技艺手工织锦传承人一直都在带徒弟,争取把村里的妇女的织锦技术都提高,打好基础。未来通过政府搭桥,争取引进文化企业,开发更适合在市场上销售的伴手礼或者文创产品,佤族织锦会更有出路。”翁嘎科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岩恩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