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 我国曾出现了两位智慧超凡、才华横溢的“孔明” 。一个是广为人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 另一个则是鲜为人知的魏国隐士胡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胡昭 , 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 字孔明 , 生于公元161年 , 卒于公元250年 。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 , 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 , 终年89岁 。胡昭长期隐居深山 , 终生不仕 。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 , 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 , 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
胡昭的青年时代 , 正是朝廷腐败 ,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 。他幼读经史 , 学识渊博 , 尤其精通典史 , 工于书法 。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 。他因厌恶仕途生涯 , 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 , 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 , 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 , 举为官吏) , 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 , 就客居冀州 , 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 权臣干政, 汉室衰微 , 群雄并起 。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 纷纷招揽人才 。素有“四世三公之家 , 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 , 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 , 才华盖世 , 韬略过人 , 不惜降尊纡贵 , 多次登门拜访 , 请胡昭出山 , 辅佐自己打天下 。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 , 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 。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 , 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 。他为防不测 , 就悄悄地逃离冀州 。果不其然 , 未过几日 , 袁绍命人缉拿胡昭 , 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 , 躲进了深山老林 。
建安元年(196年) , 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 , 发布“唯才是举令”后 , 颍川大批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曹操 。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 , 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 。但胡昭不愿做官 , “信然不起” 。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 , 再次相邀 , 事出无奈 , 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 , 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 , 无军国之用 , 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 , 做官入仕 , 非我辈所为 , 断不从命 , 还望丞相见谅 , 让他息隐山林 。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 , 难以挽留 , 只得慨叹“人各有志 , 出处异趣” , 听任胡昭回归故里 。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无休止的辟召 , 索性迁居到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 。
当时胡昭所居住的陆浑山 , 绵延三百里 , 散居着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百姓 。由于散居 , 他们的子弟都无缘读书 。这些居民之间 , 常常由于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 。胡昭看到这种情况 , 就开馆办学 , 教他们识字、读书 , 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 。同时 , 对山中居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 , 很快使这些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 。因为胡昭得高望重 , 教化四方 , 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 , 逐渐消除了诸如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 , 声名远播 , 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 。这些人中 , 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 , 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 , 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 , 就慕名前去学习 。胡昭慧眼识人 , 见司马懿聪慧通达 , 智计绝伦 , 胸有雄才大略 , 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 于是就竭尽全力 , 传道授业 。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 , 又聪慧绝伦 , 为人处世 , 当然恃才傲物 , 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 , 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 , 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 。胡昭闻知此事后 , 立即去追赶周生 。翻山越岭 , 历尽艰辛 , 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 , 经他斡旋 , 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 。司马懿死里逃生 , 胡昭功不可没 。
推荐阅读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