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善世分享:真正的管理不会像交响乐一样,只由一人来指挥千军万马( 三 )


所以说,科层组织虽然不完美,但也不能将其意识形态化、妖魔化,一巴掌拍死。
在善世看来,在有此初步认知后,下面我们对几个常见的“传说”进行进一步讨论,即科层组织会导致低效、创新乏力、僵化、压制人性,果真如此吗
03
传说一:科层组织导致低效
科层制不但不必然导致低效,而且是高效率之源。从韦伯对科层制的界定上,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是有益于效率的提升。
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曾经有两个钟表匠,一个叫做霍拉(Hora),一个叫做坦帕斯(Tempus),他们做的钟表都非常好。他们都很受尊敬,他们店铺里的电话总是不停地响,因为不断有新客户找他们。
但是,霍拉变得富有了,而坦帕斯却变得越来越穷了,并且最终还失去了他的铺子。原因何在呢?这两个人做的每一块表由大约1000个零件组成。
坦帕斯是这么做的:如果他刚刚组装好了一部分,这时候电话响了,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这样刚刚组装好的零件就全散了,他不得不重新开始组装这些零件。
顾客越喜欢他做的手表,就会有越多的电话打给他,对他而言,想要不受打扰地做好一块手表,就越来越困难。
霍拉做的手表和坦帕斯做的手表是一样复杂的。
但是,他会提前设计好,这样他可以先把10个散件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的组件部件。
一个又一个的这样的部件组合到一起,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大部件,再将最后10个大的部件组装就成为一块完整的手表。
因此,当霍拉不得不放下手中未完成的组件去接电话的时候,他损失的只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从而他组装手表所用的时只是霍所用工时的一小部分。
如果假定p=0.01,那就是说当每个钟表匠在将一个零件组装到组件的时候,被电话打断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经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后会发现:组装一块手表,坦帕斯平均要不霍拉多用4000倍的时间。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层级其实还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它将复杂的问题逐级分解为简单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科层组织也是这样解决问题,组织的目标逐级分解形成目标链;对应每一个目标有一个实现的举措(包括方法、资源等),形成一个举措链;每一个举措由相应的人来落实,形成一个人员链。
由此组织构成一个目标-举措-人员的逻辑链,所有人的行为得到整合,具有逻辑一致性。组织也由此获得效率。
在我过去做管理咨询时,就有管理者对我说,我不知道的工作与公司战略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我的工作有什么价值。
经过进一步的调研,我发现,这是这家公司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不是因为战略沟通不足导致的,原因在于这家公司从未系统地梳理过公司的目标-举措-人员的逻辑链。
在善世看来,当然一些人的工作无法支撑目标的实现时,这个组织的效率必然不是最佳状态。
04
传说二:科层组织抹杀创新
一项研究搜集了2000年至2010年20多个时装季的数据,用以评估时装店的创新水平。
结果发现:创新水平更高的是那些只有一名创意总监的时装店,而不是有两名创意总监的时装店。
科层组织与创新并非必然矛盾。通常我们认为科层组织是一种束缚,但是如果抛开成见,所谓“束缚”可以理解为“边界”。
科层组织为人画了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中,人的注意力得到框定、工作任务得到设定,人可以专注于此,日积月累、不断精进,才可能产生好的创意。
创意不会凭空产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创造始于1503年,完成于1519,并不是灵光一现瞬间完成的。其《最后的晚餐》的构思花了15年的时间,与最初的草图大相径庭。
从创新的过程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科层组织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