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无为文艺"免费订阅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当下,中国戏曲在“继承传统”的话语声中,不适当的“创新”正在严重地消解戏曲文化。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戏曲(主要以京剧为例)最基本的“传统”有哪些,也未必认真进行过思考与梳理。因而,弄清中国戏曲“传统”、对认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坚守戏曲文化底线,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插图
中国戏曲十大传统
在罗列“传统”的甲、乙、丙、丁前,有必要对“戏曲传统”这个学术术语做一个合乎逻辑学界定:中国戏曲传统,是指中国戏曲在几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创作与表演整个环节中呈现出的并一以贯之、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表演方式、方法、特点、风格,以及上述种种共同作用体现出的审美表达、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称得上是中国戏曲的“传统”:
1.寓教于乐的乐感文化;
2.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
3.“写意主义”的艺术方法;
4.“程式”加“虚拟”的表演体系;
5.多种欣赏艺术呈现的“综合艺术”;
6.演员与人物、观众与剧情不过分追求“感染”的间离性审美;
7.“脸谱化”善恶分明的裸露式主题;
8.不搞悬疑、敞开式明朗化的情节;
9.整台戏“一棵菜”,但又可以“独立出来”某些构成元素(如唱、念、做、打)专注欣赏的个人技术型艺术;
10.具大雅大俗几分拙气的古朴风格。
上述10条中,5-9条是中国戏曲明显区别于西方戏剧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中“间离效果”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文化特色,也从侧面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戏曲艺术主要以娱乐为追求的目的性。而第10条“传统”恐怕是“洋派”理论家们诟病的集中点。即认为中国戏曲土气、俗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戏曲语言文理欠通、陈词滥调问题;舞台调度僵化、出入场不合情理的问题;表演不近生活,程式化与夸张的问题;剧情明朗,主题裸露,人物概念等问题。
上述除语言问题在那些未经改编的传统戏里的确存在,其余的看法,只能说明他们不懂中国戏曲,不懂中国戏曲表现的“土”、“俗”,其实是一种拙朴与古老文化表现出的古雅。“古雅美”这一美学概念始自王国维与其“境界”说几乎同时提出的一个审美概念。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文化所独有的“面孔”、“模样”、“精神”与“气质”,深深地烙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文章插图
消解了戏曲文化的八种“反传统”
“洋派”们的“洋整”越来越严重地消解了戏曲文化,使之面目模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除去唱腔,活脱脱演出的是话剧。简单归纳,有如下的“反传统”在“创新”幌子下的消解戏曲特质:
1.一本正经,通篇严肃,没有丑行,没有笑声,毫无机趣,科诨绝无;
2.去虚拟表演为现实主义的写实表演;
【 戏曲|谁弄丢了戏曲传统?】3.去程式化虚拟化,为实景实物化;
4.伴唱不迭,群歌群舞并重;
5.浮雕式群象造型启幕,雕塑般特写式造型定格落幕;
6.废除上下场,变幕启幕落或转明转暗出入场;
7.设悬疑、下扣子、倒叙法、回忆法;
8.话剧腔调的对白,类似歌剧的唱腔。
下面,笔者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加以评述分析:
此处1-3条是对中国京剧艺术文化特质根本性的消解。在前面十大“传统”中,第一条就阐明了中国戏曲的娱乐性,是中国戏曲功用性中最基本的属性,这使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生动的丑角形象,也领略中国式的悲剧中喜剧闹剧风格。再看看这几十年来创作的大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为什么没“丑”呢?
这是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丑”不仅是中国戏剧的传统,也是外国戏剧的传统。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有丑行且插科打诨俯首即是。深谙中国戏曲精神文化的剧作家,既应有快乐的戏曲理念,也应有涉笔成趣的本领。
推荐阅读
- 从戏曲流派到菜式流派,听尚长荣饭桌谈艺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献给国人的新年礼物——我看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
- 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播种热爱 收获未来
- 唱念做打功 桃李传芬芳——记我省优秀戏曲教师
- 草堂高中音乐教研组音乐鉴赏课《戏曲篇》小记
- 梨园戏《吕蒙正》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 中国历史上曾丢失此地近1000年,从而丢了整个近代,至今惋惜
- 上官婉儿已四十多岁,但是仍然不甘寂寞,结果连自己的小命都丢了
- 当戏曲走进小剧场——剧场年轻了 戏曲青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