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赏花赏月赏秋香”并不是一句好对联,我们笑笑也就罢了。
文章插图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有一段精彩的对对联场景,画面中任凭对穿肠提出如何“尖酸刻薄”的上联,唐伯虎都能对答如流,完美的对出下联。其中的“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一联,将这场两位文学高手的切磋推向了高潮。听到对方这句上联后,唐寅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文章插图
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桥段,都被唐伯虎的机智与才华所打动,不得不佩服其在片刻之间就能对出如此精彩的精妙对联,甚至最后对得“对穿肠”哑口无言,威风扫地。那么,从文学和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这副对联的水平究竟如何?唐寅的下联“八目共赏”一句到底算不算是绝对?
【 笑笑|唐伯虎的“赏花赏月赏秋香”并不是一句好对联,我们笑笑也就罢了】
文章插图
答案是否定的。了解对联的朋友应当知道,这副对联的上联除了表面的含义之外,它还隐藏了绝妙的“拆字游戏”。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便发现对穿肠所出的上联中“十、口、心”三个字组合起来正好就是第四个字“思”,从而才引申出后半部分的“思君思国思社稷”,而且后面的“君、国、社稷”三个层面中的三个字都包含了一个“口”字,这里隐约也与前面的“十口心思”有所呼应。
文章插图
那么,唐寅的下联有没有达到这种“拆字”或者前后呼应的效果呢?很明显“八、目、共”三个字并非由“赏”字拆解而来,后半部分的“花、月、秋香”三层意思似乎在文字结构上也与前半部分没有很大关联。
笔者推测,创作该对联的人最初的下联应当是“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因为“八、目、尚”三个字加起来正好可以组合成一个繁体的“赏”字,这样从拆字的角度来讲,似乎可以与上联相对。但“尚赏”与上联中的“心思”一词相对,似乎也有些许牵强,无论从语意连贯还是对联修辞上讲,其实并不是一句好对联。
显然,这副对联在后来的传播中,人们为了言辞顺畅才将“八目尚赏”改成了后来的“八目共赏”。尽管如此,但“八目尚赏”相对要比“八目共赏”更为合规。由此可见,对对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联往往包含了深厚的学问,有时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达到严丝合缝,却并不容易。
文章插图
那么,对穿肠的上联难道是“绝对”吗?历史上就没有更好的下联可以参考吗?
清代有一典故:有位叫林绍棠的才子考中状元,皇帝命他到翰林院任职,由于非常思念父母妻儿,林绍棠便向皇帝告假,不料皇帝却大加刁难,要求林绍棠三分钟内对出一副皇帝亲自出题的对联,方能准假。那上联说道:“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想不到林绍棠才思敏捷,当即对出:“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皇。”皇帝听后龙颜大悦,为他准假三年。
文章插图
显而易见,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这类对联中最有水平的一副了,下联中的“寸、身、言”三个字正好是由繁体的“谢”字拆解而来,而后半部分的“天地、君皇”与上联中的“父母、妻子”也达到了对联修辞的严丝合缝,很明显这副对联符合古代才子学富五车、学究天下的才华和气概,要比“八目共赏”一联略胜一筹。
由此可见,后人借用唐寅之名,所作的这句下联“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并非这副对联的最佳答案,其中的“赏”字不仅牵强,而且上下联意境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只能将它看作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无厘头之作,笑笑也就罢了,切莫与现实中的对联对号入座。
推荐阅读
- 影视剧都是骗人的,而历史上的唐伯虎真的是,要多惨有多惨!
- 唐伯虎给厕所写了2副对联实数无奈,但是至今没人能超越
- 几本字数多好评多的精品小说,剧情反转意想不到,风格搞笑笑料足
- 真实的唐伯虎:秋香成他的师姐,一生3妻,去世后朋友捐墓碑
- 唐伯虎35岁的行书作品,此作流落于美国,传承后世500多年
- 明代才子唐伯虎最销魂的一首《一剪梅》,结尾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 唐伯虎落魄时,曾给厕所写过对联,哪怕至今依旧难以超越
- 唐伯虎失意时写的一首诗,全文连出五个“不”字,却叫人拍手称好
- 将唐伯虎的春宫画放大10倍,发现他的过人之处,怪不得名留青史
- 书法字画|唐伯虎罕见的一幅行书,充满书卷气,不愧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