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Shona
引子:“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
【 文学|《许三观》∶国产文学异国背景下的影视改编】在国内导演将目光投向国外文学与影视作品时,中国作家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国外导演看到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优秀作品。20世纪八十年代,余华以一系列具有极强探索性的先锋作品在文坛中崭露头角,但那种陌生化的审美方式让他的小说很难被广泛接受。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余华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需要的是寻找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而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文章插图
《许三观卖血记》是他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并在后来入选为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之一,并翻译成英、法、德、意、韩等多种文字出版。2015年,韩国导演兼著名演员河正宇将镜头对准许三观,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编。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讲述了许三观为了自己和家人,在特殊困难的时期通过卖血一次次渡过难关,从而展现出人在面对苦难时的承受能力与面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作者以许三观的一生为舞台,以“卖血”为线索,展现了那个年代底层小人物在时代与环境的复杂变化下的顽强生存故事,而“卖血”作为主线,支撑着整部作品,也进一步丰富了许三观的人物形象。
文章插图
小说中许三观十次卖血,却次次不同,第一次卖血是由于四叔那句“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不结实”,卖了血有了钱,许三观用自己的“血汗钱”“追来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并成了家;第二次因一乐打伤方铁匠的儿子,为了赔偿医药费而卖血;第三次林芬芳受伤,许三观趁虚而入,事后为了给她买东西而选择卖血;第四次到了荒年,妻儿因无法吃饱,许三观不得不通过卖血换钱来给妻儿买面吃;第五次在送一乐回生产队之前,许三多卖血给儿子准备盘缠;第六次二乐的队长要到家里吃饭,为了好好招待他许三多又去卖了血;后来一乐得了重病,为了给一乐攒够医药费,许三多一路三次卖血直到到达上海;最后一次许三多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却因年龄太大,没有人再要他的血了。
文章插图
在电影中,导演也将卖血作为主线,从原著的十次卖血中提取并改编了其中四次,支撑着整个剧情。如果说原著小说是一本有关生命的狂想曲,那么电影就是饱含亲情的交响乐。“卖血”作为重要叙事元素,导演将更多镜头用于通过卖血凸显许三观对家人,尤其是对大儿子一乐的爱,从而流露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原本用通过卖血获得的第一桶金娶了许玉兰的许三观拥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但随着大儿子一乐的长大,村里流传出一乐是玉兰的初恋何小勇的儿子的传言,一纸血型检测书证实了村民的猜想,也在许三观的心中扎了一根长长的刺。
文章插图
影片前半部分,导演巧用喜剧化的手法,将乌龙事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叙述出来,导演将主要人物放置在高台上,村民与观众相对站立在镜头两端,共同观赏着二人的亲情大戏,此时高台便变成了舞台,使村民与观众共同将焦点聚集在二人身上,所有的矛盾也同样聚集与“舞台”之上,读血型检测书的坚定与之后的暴怒形成戏剧化的效果,将整个故事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文章插图
导演的巧妙之处在于,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许三观在得知一乐并非亲生后的暴怒与失望,但没有沿用小说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方式,反而将矛盾的重点放置在许三观与一乐父子之间,以亲密——隔阂——释怀为线索,凸显二人的父子之情,而从隔阂到释怀,则是通过卖血实现的。
推荐阅读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从古到今我国文学诗词中最有气势的六首诗词,哪一首你最难忘
- 探寻俗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 5部少儿文学好书,让阳光与自信陪伴孩子每天,满满成长正能量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文学巨著《左传》,教会你如何做“成大事者”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公认的文学泰斗,却总奋斗在革命战线,留下的遗言狂妄至极
- 上秘鲁在文学、科学以及高等教育方面,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