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传,三岁看到老,有本事的人,从小便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天赋。古代的王侯将相,身后必然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人,无不是年幼成名,成长为那个时代声名赫赫的人物。
但这并不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因为高开低走的人生亦颇为常见,要不然又如何会有“伤仲永”存在。在儿时的课本中,我们学到诸多经典的故事与事迹,成为了埋在我们心中一颗小小的种子,静静的开花与结果。
文章插图
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但我们当时也仅仅是了解到这些,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的准则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事物的评判亦是多方面的。
那些出现在我们课本中,被奉为经典的历史人物,长大之后竟也变成了坏人,颠覆了我对于他们的认知。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直秉承的原则便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将他们选入课本也并无不妥。
那下面来看下,这些人缘何成为了颠覆认知的存在?
文章插图
盗亦有道,少年凿壁偷光,长大专地盗土
提到匡衡,让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凿壁偷光”。匡衡家里穷,到了晚上没有钱点油灯,于是他便将墙壁凿了一个洞,光便通过墙洞映照过来。匡衡是幸运的,他或许凿开的是邻居书房的墙壁,假如要是凿开卧室的墙壁,他或许便没有心思读书了。
“凿壁偷光”是为了学习,被世人所接受,但细细想来,匡衡从小时候便养成了“薅羊毛”的习惯。为了自己的便利,不惜毁坏墙壁,借着邻居家的灯光来学习。在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占小便宜的行为,但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插图
少年匡衡少年偷光,成年后占地,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匡衡年轻时发奋读书,他才学出众,成为汉元帝的左膀右臂。匡衡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这位出身草根的人,终于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在他骨子里,“薅羊毛”的习惯依旧存在,即便他已经有了31万亩的封地,依旧利用职务之便扩充了4万亩。
被汉元帝查出之后,他最终以“专地盗土”的罪名被贬为庶民。少年偷光,成年偷土,匡衡的迷失,在于价值观的迷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便宜不要贪,无论何时,也要讲原则,守住底线。
文章插图
孔融少年让梨,成年让孝
中华文化讲究谦让与和善,孔融让梨传为典范。梨也代表着利益,孔融能够将梨让给自己的哥哥与弟弟,展现出自己大度且和善的一面,为世人传为典范。
近年来总有一些人以成年人的视角,在看孔融让梨的这个事情。在孩子的眼中,他仅仅就是想把自己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自身格局便在这里。
文章插图
可成年人偏偏站在利益为重的角度上来分析孔融的作为,孔融的双标行为,无疑是为自己换取了父母的喜爱,但在五行中,他伤害了自己哥哥的利益。因为孔融的懂事,对比他哥哥不如弟弟,孔融仅仅是将自己的梨与弟弟的梨换了一下,便换取了父母的喜爱与赞赏,堪称“心机boy”。
孔融晚年间提出“父母无恩论”,他认为”孩子只不过是父亲情欲下的产物,而母亲则是装子女的瓦罐,当出生之后,子女便与父母脱离了关系“。东汉时期极其注重孝道,这与他一直以来推崇的孝道相背离,这也给了曹操杀害他的理由。
孔融的一番言论,让他最终死于”不孝“,这让很多人开始怀疑少年孔融让梨的作为,认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心机boy“。
推荐阅读
- 儿时游戏之八--灯笼会
-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学生却很喜欢!
- 哲思|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买单
- 故事:散文《小时候的年味尽在年画中》陈久平
- 美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如何讲中国
- 课本上罕见的7个汉字,在日本很常见,很多人读错了,不信你试试
- 作为一代帝王喜爱作诗,一生作诗上万首,为何纳入课本的却不多
- 乾隆作诗有多水?一生作诗四万余首,仅有一首选入小学课本
- 小时候不值钱的东西,现在拍出天价!赶紧回家找找吧,少奋斗好几年呢!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