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从此 , 北宋也由正面出击转为主动防守 , 对北伐之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 直到宋真宗时代 , 澶渊之盟后 , 北宋边关战事也趋于平定 , 雁门关才真正迎来了百年的平安之态 。
而由此雁门关也成为宋代边城战争故事的主要发生地 , 传扬开的杨家将故事 , 更为雁门关增添了许多的忠义热血色彩 。为纪念杨业镇守雁门关的功绩 , 边民们在雁门关关北口附近也建起了杨将军祠 , 以悼念英勇的杨家将 。
然而在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下 , 积贫积弱 , 加上与辽定盟 , 北部边境军事守备更是趋近荒废 , 久而久之 , 雁门关等边关的和平常态也是变为稀松平常 , 军备得不到重视 , 以至于北宋末期金人铁蹄直破边关 , 踏碎了徽钦二帝的盛世久安梦 。二、明代固若金汤的长城枢纽
明代时期 , 统治者们深知数百年前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 , 所以大明素来便倡导以武立国 。明代统治者们 , 也有着极强的血性 。
开创明朝的太祖朱元璋自起义军而起 , 南征北战 , 更是北伐将残元蒙古打得四分五裂 , 一举收复了宋代一直丢失的燕云地区 , 并开拓辽东 , 纳入大明王朝治下版图 。
【辽宋夏金|雁门关:中华第一关,宋朝的铁血边城,明朝时成为长城枢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 , 朱棣应当是大明所有在位君主中 , 最有血性的 , 他多次亲征蒙古 , 打到了蒙古人的老窝 , 并迁都北京 , 坚持“天子守国门”的铁律 。
而位于明朝北部边防的雁门关则是成为明朝长城防线的一部分 , 与居庸关、山海关共同成为明朝拱卫京师的三大门户 , 同时朱棣在长城内外都设置了诸多卫所 , 驻屯重兵 , 以维持长城内外的铁壁防线 , 加上朱棣对北方游牧民族向来坚持以战止战的铁腕政策 , 所以北方战事不断 , 所以明朝对于雁门关是极其着重地进行巩固 , 建起了更加牢固可靠的城墙和各种防御设施 , 并与长城链接 , 雁门关迎来了历代发展的重头戏 。
如今 , 在山西雁门关旧址仍然可以看到恢弘庞大的明代军事边城工事建筑 , 如此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 向后人诉说古代可歌可泣的边疆战事 , 印证着那不少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往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英宗剧照
明英宗时期 , 明朝在土木堡惨败 , 英宗被瓦剌所俘虏 , 此时明朝第一次面临亡国危机 , 好在大明血性将士和臣子占据了明王朝的主导 , 凭借着北部长城三关的防御和各地勤王之师的援助 , 在大臣于谦等名臣的主导下 , 打赢了瓦剌围困首都北京的战争 , 而雁门关居庸关等关隘的守军 , 也将瓦剌南下的铁蹄扼制在防线之外 , 阻止了瓦剌南下侵袭中原的步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雁门关
明朝宪宗成化时期 , 由于英宗一朝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 成化帝只得是慢慢地补窟窿 , 这才再度将有些开始颓弱的北部边防再度拾起 , 雁门重地 , 也再度发挥了它镇北三关的重要作用 。
纵观雁门关走过的历史风云 , 果然不负中华第一关之名 , 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变迁下 , 历经多少的国破家亡和风雨飘摇 , 却依旧岿然不动地守护和见证中华民族的兴衰 。雁门之险 , 在于护佑国人、庇护国家 , 是中华历代忠魂所在 , 护国之关的代表 。
推荐阅读
- 让人胆寒的“凶残”冷兵器,小日本忍者镖垫底,大中华奇兵刃称雄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
- “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人工”,为啥这么说?话糙理不糙
- 名句“兔子不吃窝边草”中“草”指的什么? 古人对这事还真含蓄
- 中华文明之“礼”的饕餮盛宴 ——《朱子家礼与现代社会》
- 【大中华寻宝记神兽小剧场】被嫌弃的乌溜溜
- 【大中华寻宝记·寻宝博物馆】废品堆中捡回的国之重宝
- 张店四中被评为淄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
- 从“实”与“虚”,到“人”与“事” ——读宁雨的《郭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