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国气派是毛泽东的文学自信

导语
毛泽东诗词以史诗合一的品格和天风海浪般的磅礴气势,光昌流丽的华美文辞以及瑰丽奇谲的浪漫想象等艺术风范,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包括他的敌人也为之折腰,风靡程度一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诗人诗作。
毛泽东离开我们36年了,他的诗词依然频频出现在舞台、荧屏、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之中。显然,这就要归功于毛泽东诗词本身的艺术魅力了,这也是政治淡出、文化凸显的一个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淘洗,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已然完成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作为晶莹璀璨的浪花汇入了瑰丽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毛泽东诗词|中国气派是毛泽东的文学自信
文章插图
态度决定
如所周知,新诗进入中国100年以来,给中国的诗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找到了新的资源,融入了新的元素,反映了新的生活,开出了新的生面。过去的这100年,实际上也是新旧体诗暗中较劲和比赛的100年。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在不停地此消彼长。
毛泽东作为大国领袖,以他的襟怀、气度、魄力和眼光,对各种文化自然是兼容并包,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具体在新旧体诗的问题上,他老人家倒是终其一生钟情于古典诗词,并且身体力行,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在20世纪的最后一座高峰,而且还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三次公开发表了他支持古典诗词的看法。毛泽东唯一的一次对新诗发表的臧否意见是以半开玩笑的形式说的:“我是不读新诗的,除非给200块大洋。”
这句话横空出世,前后语境也不可考,似乎是个孤证,据此就断言毛泽东否定新诗显然述缺乏说服力。但我们不能光听其言,还要察其行。据海外著名华裔学者周策纵先生1977年撰文研究“发现”,毛泽东《沁园春·雪》曾受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一词影响。胡词作于1917年4月17日夜,所咏实是十月革命前的三月革命。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三卷四号,1920年3月又收入《尝试集》中。而青年毛泽东当时正是《新青年》和陈独秀、胡适的忠实读者与崇拜者(此为毛亲口与斯诺所言),更何况胡词是热烈歌颂新俄革命的呢。据此,周策纵先生认为,毛必受胡词感动很深,故19年后用同一词调咏雪,而且其主题“雪”以及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涉胡词开头“冻雪层冰,北国名都”句转变而来。毛词“千里”、“万里”也可能受了胡“一万里飞来”词句暗示。如此等等,言之凿凿。(参见周策纵:《论胡适的诗》,见唐德刚《胡适杂忆·附录》)
 毛泽东诗词|中国气派是毛泽东的文学自信
文章插图
毛词是否如周说,如此深受胡词影响?诗人创作中有一种相互联系与发明,更何况,毛诗创作历来转益多师,直接取自“三李”的诗句都并非个例。毛氏《沁园春》在创作上或受到胡氏《沁园春》一定的启发,但当年胡适作为青年毛泽东崇敬的新文化运动旗手兼新诗第一大诗人(他的《尝试集》早于郭沫若《女神》一年出版),毛却对他大量的新诗视而不见(试想,像《两只蝴蝶》,像68首新诗中以“了”字结尾的诗句就达101句。),唯独一首《沁园春》却令毛泽东惺惺相惜,20年不能释怀。无独有偶,还有一个郭沫若的情形与此相类。郭沫若作为20世纪中国新诗泰斗又兼旧诗大家,与毛以诗友身份过从甚密。但终其一生,毛对其公认的新诗领袖地位和突出成就未置一辞,却以旧体诗词乐此不疲地相互唱和了大半辈子。毛泽东号称“不读新诗”,恐怕最初就根源于对胡、郭的早期新诗印象。仅此两例,也足以看出毛泽东诗歌的取向了。
公开发表意见
毛泽东第二次对诗歌公开发表意见是在1957年,他给时任《诗刊》主编的臧克家写过一封信,提出不宜在青年中倡导古体诗词云云。但这只说出了一半,是他的表层意思,而深层的另一半,此后不久,他自己亲口对时任湖北省委秘书长的梅白说出来了,他说:“(给臧的信,笔者注)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句,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见《毛泽东与梅白谈诗》,载《文摘周报》1987年3月26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