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民国之肇造也,一时言文章老宿者,首推湘潭王闿运云。”这是钱基博所撰《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开头部分的一句话。
文章插图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王闿运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是咸丰七年的举人,虽然以后不曾再中进士、点翰林,但其文名之盛,却远胜过那些并无籍籍之名的进士、翰林之流。原因是他的学问甚优,文笔极好,著作甚丰,乃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文坛耆宿。王闿运简史据王闿运之子代功所编《湘绮府君年谱》中的记载,王闿运原名开运,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三十五岁时筑室隐居衡阳西乡,恰好有另一个名叫王开运的人来本地任县令。为了敬避本地父母官之名讳,他才改名叫王闿运,字壬秋。至于人称之为“王湘绮”或“湘绮老人”,则是因为他曾建“湘绮楼”,以及以湘绮楼之名名其文集诗集,所以后人亦以此为其别号相称。王闿运的家境并不富裕。其父士璠,因家贫而弃儒从商,所以王闿运小时只是靠他那位做蒙师的叔父王麟教读,居然能以经史词章蜚声乡里,实则完全得力于他自己的聪明与好学。《湘绮府君年谱》中记载:“时家中无书,省城求书亦至艰。往往展转假借,择要抄读。”因无钱买书而必须手自抄录,养成了他从小抄书读书的好习惯。到后来虽然家境渐裕,亦不改当年所养成的抄书习惯。据年谱记载,王闿运的读书习惯是:“日必抄书,道途寒暑不少辍。五十年中,书字以万万计。盖自二千年以来,学人抄录之勤,未有盛于府君者也。”
文章插图
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学术文化界,不但以诗词著名当世,在经学与史学方面的造诣亦卓有可观,观此当可知其学问的根基实在全有勤勉力学中来。据统计,王闿运生平著作有数十种之多,但能够让他在学术文化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还得归功于他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著作——《湘军志》与《湘绮楼文集》。奇怪的是,王闿运为何要著《湘军志》呢?被曾国藩指定为湘军史的编撰人所谓《湘军志》是记述湘军始末的一部历史大作。自太平天国革命事起,清朝政府所依赖的八旗和绿营毫无抵抗能力,最后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戡平大难,使清政府转危为安,延续了五十年的政治生命。所以湘军之起,实在是清朝军制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不可以没有专书记载其始末经过及各种制度原委。光绪元年十一月,王闿运由衡阳至长沙,开始策划议修《湘军志》之事。其时曾国藩已经故世多年,距同治三年湘军克复金陵,也有十年之久。由于王闿运被公认为当时湖南人中文笔最好的,所以湘军有关人物一致认为,撰修《湘军志》一书,非王闿运莫属。
文章插图
王闿运本是曾国藩的挚友之一,曾国藩生前就曾说过:“著述当属之王君,功业亦或未敢多让。”也就是说,曾国藩生前,以平定太平天国的功业自诩,至于这撰述湘军功绩史实的责任,他已经早就看中王闿运了。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公谊私交及为地方着想,王闿运都责无旁贷。于是他毅然承担下此一为湘军记述平寇功业的伟大撰述之责。《湘军志》的撰述,始于光绪三年五月,告成于光绪七年闰七月,前后费时四年又三个月。全书共分为《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共十六篇,九万余字。光绪七年十月初刻于四川,其后又在四川重刻一次。湖南湘阴的郭嵩焘、郭昆焘兄弟,在湘军初起时,均曾参与谋议,和湘军的关系极深。王闿运的《湘军志》撰成后,二人加以评阅,其结论是:“为文谤谲奇恣肆,往闻之曾忠襄,几欲得此老而甘心。”张笠臣亦说:“楚人读之惨伤,天下之人无不爽心快目。”结论原来郭嵩焘以及湘军主要人物之所以主张撰写《湘军志》一书,目的是希望借此表扬湖南人之丰功伟绩,以为乡邦不朽之荣誉。不料王闿运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反倒效仿太史公的笔法秉笔直书,自成一家之言。而笔锋所及,对于那些名震一时功成受封的湘军大人物,反倒时有讥讽的口吻,难怪湖南人要为此群起而攻之了。
推荐阅读
- 路边无人问津的朽木,一番打磨之后成了惊世骇俗的根雕作品!不可
- 一生放荡不羁,视名利如粪土,虽然武功盖世却是悲剧的英雄人物!
- 文坛地位不亚于鲁迅,感情生活却放荡不羁,怀孕女友被弃自缢而亡!
- 《剑来》:阿良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沉重的大义!
- 李白|放荡不羁的李白,对他佩服之至,他醉酒而死后,李白做了一件怪事
- 干活|李白这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诗人, 整天不干活, 哪来的钱游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