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中央之国:中国概念的历史和现实

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起,中国人便有了一种中国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天下的中央就是王的所在:中国。虽然历经3000年的变化,这一观念一直都没有中断,直到今天,中国成为了国家的名称。
中国,中央之国,意味着中心和外围,从中心到外围,从文化之地到化外之地,从皇城根到太难搞皇帝远,可以说是一层层的同心圆,权力一层层下达,文化一层层薄弱,直到野蛮之地,朝贡之邦。中央王权居于高塔之尖,众望所归,众星拱月。孔子有言,“为政之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儒家成为中国的意识形态,配合上法家的尊王权,外儒内法,大一统的背后,中国的概念就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观念,也成为了老百姓思维里的潜意识。海外虽好,不如故土,故土虽好,不如帝京。
 中心|中央之国:中国概念的历史和现实
文章插图
但是这种观念的构造并不一定代表就是历史的事实。实际上,自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以来,中国很多时候都不是事实,而只是一种追求的状态。追求大一统,追求中央集权,追求王权,却是中国政治一代代人的追求。
让我们从历史慢慢来说:
中心|中央之国:中国概念的历史和现实】细分来看,中国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文化的中心,一个是政治的中心,一个是经济的中心,还有一个是军事的中心。
文化是中国的核心定义,也是历史上最有事实基础的“中国”。自春秋战国实现华夏文化的轴心突破之后,华夏文化便在东亚土地上成为最先进的文化,边缘的游牧、高原、山林、海岛居民,即使入侵占领了中国,也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或者就派遣留学生,一点点学回去。但是中国文化也有两大危机,一个是魏晋时代开启的佛教文化,遍及艺术、哲学、宗教等,但最终被同化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特色的汉传佛教。一个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的西方文化的传入,近乎全方位的优势,在政治、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碾压式的状态,可以说,至今尚未有定论。只能说是在现代化的变革中,不断地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但台湾的新儒家,后来兴起的亚洲价值观,都是一种主动地同化,但胜败尚未定论。
 中心|中央之国:中国概念的历史和现实
文章插图
政治上来看,中国的事实充分吗?西周建立的是封建宗法社会,但东周时,已经变成了列国纷争,不存在中央之国,而是无数多渴望霸权的盟主。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汉帝国巩固了,但是项羽的分封、刘邦的分封,乃至东汉以来的豪强、贵族,直到魏晋的重回贵族时代,唐朝的关陇贵族,中央集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很难说存在一个权力的中心,而是多个权力的分布,在争夺那个最高的皇权。
到了宋朝,科举社会发达,贵族被平民彻底取代,但是这个时候四方的游牧民族都兴盛起来,对政治中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乃至在宋朝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观念:宋自以为是和蒙古、金和西夏平等的兄弟之国。
蒙古建立的元朝,可以说是最大的中央之国,国土扩展到西藏、新疆、蒙古等广大的区域。但明朝之后,又受到了北方退却的蒙古,后来的后金的威胁,直到清朝建立,还没做安稳,就来了俄罗斯、西方殖民帝国、日本军国等,直到最后形成了一盘散沙的民国。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皇权受到的威胁很多时候都非常大。当然,如今的中国,无疑是事实上的中国,基本上在国内没什么威胁,但是全球化时代,无疑只是世界的一个区域中心,而难以说成为世界的中心。如今世界的中心是美国,一超多强的局面。
那么联系着说一说军事,军事上,曾经的中国无疑是所向披靡的,汉代打击匈奴,唐朝打击突厥,宋代硬扛蒙古铁骑,但政治和军事是联系在一块的,军事上的“中国”很多时候败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清朝的八旗军队竟然打不过天平天国,而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也败于日本。近年来,中国军事力量也在崛起,但是相比俄罗斯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只能说是世界的一极,而不是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