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家的自恋行为启示录( 三 )


但也正是这种希望将工业品和IT产品做成艺术品的完美主义 , 乔布斯不断追求整个工业设计流程尽善尽美 , 常常斥责工程师白痴 , 设计出来的产品都是一堆垃圾 , 才不断缔造出了令世人惊艳的苹果产品 , 引领全球科技电子产品的潮流 , 成为无数数码人心中的“教主” 。
3、回应质疑 , 危机公关 。
比如小鹏汽车的高调 , 就源于跟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正面交锋 。 早在去年 , 擅长舆论攻势的马斯克就曾在外媒“小鹏汽车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让其维持低价”的文章后 , 发出两个笑哭的表情 , 一度被解读为是在暗指小鹏偷窃技术 。
在小鹏汽车发出“升级其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系统 , 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提高性能”的消息后 , 马斯克又转发并表示“他们没有特斯拉最新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 这只是小鹏的问题 , 其他中国的公司是没有的” 。
来自对手的“直球” , 如何回应显然是一门艺术 。 不回应等于失去主动权 , 公司出面又过于正式且尺度难以拿捏 , 此时由创始人以个人身份在社交网络发言 , 就能在彰显自信的同时规避不必要的麻烦 , 将交锋锁在企业家性格的暗战 。 而德国心理学家米加·巴克等人的研究中也证实了 , 自恋者能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 , 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 。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企业家之间你来我往的交锋 , 但又不影响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 。
也因此 , 我会有一种很矛盾的情绪 , 尽管偶尔也会替“自恋型”企业家的夸张话术尬到脚趾抠地 , 但还是希望中国科技领域能有更多人开始类似的表演 。 高科技是需要被认知、关注、解读的 , 而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被注意到 , 打造一个“网红领导”或许是最具性价比的方案之一 。
自恋的双刃剑:如何将自恋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不可否认 , 自恋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 , 驱动并造就了许多企业家卓越的成就和企业的崛起 , 但同时也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
曼弗雷德就认为自恋是一种病态的自我认知 , 自恋的人需要向自己证明自己很特别 , 需要不断被关注、崇拜 , 缺乏同情心 , 利用他人以及心怀嫉妒 。
像是“晶体管之父”肖克利 , 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 但其自恋的性格也让他对待员工态度傲慢 , 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 很难与人共事 。 极度自信也让他坚持在错误的方向上搞研究 , 导致肖克利实验室两年内都没有新产品问世 。 最终旗下的精英们不堪忍受他的个性选择跳槽另起炉灶 , 他还大为震惊 , 愤怒地斥责他们是叛徒 , 也就是著名的“八叛逆” 。
除了容易导致人才流失之外 , 自恋型领导者所在的企业 , 也需要警惕信息不透明、个体能力得不到施展的组织风险 。 因为自恋者更容易在信息交流相对封闭的土壤中成长为领导者 , 但也可能放大自己的意志 , 在外部环境极具变化时不肯听取意见 , 这时候企业的命运可能就会发生反转 。
比如曾经的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 , 是计算机产业史上少有的权力女性 , 也曾推动过裁员6000人等举措 , 有人认为其刚愎自用 , 不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 导致惠普员工怨声四起 , 最终黯然离职 。
总的来说 , 自恋型企业家或多或少都有着某种人格障碍的某些特质 , 这使得企业在放大其个人魅力的同时 , 也需要注意规避负面影响:
比如对事不对人 。 将“自恋”能量释放在战略选择、投资创新、管理执行力、市场营销等正向事务上 , 在内部建立平衡自恋的组织架构 , 引入监督和约束制度 , 在人事上避免不利于组织氛围的冲突 , 在决策上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构成的潜在伤害 。
企业家自恋所带来的行为也可能是极端的 , 在发声时也需要做好预案 , 为一些大胆和冒险的发言与行动做好铺垫 , 让新技术、新理念大放异彩 , 而不是成为群嘲的对象 。
最后 , 整个社会可能也需要提升容忍失败的能力 。 中国文化中不鼓励个性表达 , 追求低调、自谦 , 未尝与创业环境对于失败的容忍度不高 , 以及兜底制度缺位有关 。 高科技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领域 , 传统的实体行业花错一分钱都可能要命 , 而一个新科技的失败却可能孵化出新的可能性 , 加上有专门的律师、投资机构等能够在创业者失败后接管搞砸的一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