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46|关于原著阅读和读后续写的思考 | TR46

关于原著阅读和读后续写的思考
 TR46|关于原著阅读和读后续写的思考 | TR46
文章插图
原著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导读课,第二阶段是独立探索课,第三阶段是展示分享阶段。这三种课型的目标和功能不同。导读课,师生共同了解读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探讨阅读策略和阅读预测,尽可能激活相关知识。为进入独立阅读做好充分准备。在第二阶段,学生借助任务引领,围绕任务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深入文本挖掘其中意义,形成自己的一些理解。第三阶段,则是分享展示,交流彼此任务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深化理解,赏析语言,发展思辨能力。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原著阅读需要与写作相结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原著是一座宝藏,其中的思想美、语言美和结构美值得挖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精彩的描写、情节设计和高级句式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表达方式,为写作升格打下基础。比如,抽取原著中某个部分命制读后续写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教师需要做什么呢?我们认为至少需要上好两种课。第一种课,读后续写指导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怎样准确理解文本中主角、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旨、语言风格等。需要提醒的是,在文本解读和情节构思的时候,不要有太多框架框柱学生的思维。文本解读和续写的情节构思,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机。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出小组最合乎逻辑的情节构思,把六要素、情节、细节、段首句分析这四种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为续写打下基础。训练学生的情节构思能力,有一种方式,就是提供一张图,或一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交流,这样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提升。
读后续写,学生的语言往往会苍白,细节描写无法生动。对此,老师们可以做什么呢?我们可以发动全组老师或自己班上的学生进行语料积累。把需要积累的语言分成三类,即人物(包括:肖像、动作、心理、情感),场景(包括:环境、场面)以及修辞运用(包括明喻、暗喻、夸张等)。这样,师生共同收集,以句子为单位,帮助学生养成把语言的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教学实践经验告知我们,只有关注语言的形式,学生才会有意识去模仿运用,否则很可能视而不见,好的文章读了似乎也没读。没有充分的、科学的积累,学生很难以写出精彩的语境,很难以进行有效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那样,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很可能是“白开水”。
关于续写中的衔接,关键是内容上的衔接。也就是说,衔接不是表面的衔接词就能解决的,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前后逻辑性。学生要有反复的思维、思想的训练。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思想上认识问题深刻性提高,才能够写出有内容的文字。否则,就会停留在初中水平,永远显得childish。指导学生通过句式变换,通过名词做动词用法,通过下位词的恰当运用,可以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
TR46|关于原著阅读和读后续写的思考 | TR46】最后一个问题,阅卷老师的评分依据是什么?首先是内容,然后是语言。内容的重要性大于语言本身。学生的写作内容应该是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情节跌宕起伏。这就需要在情节构思上下足功夫,然后在语言上下功夫。这里,涉及到“升格”的问题。怎样“升格”更有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选用学生的作品作为例子来示范“升格”。通过指导可以把原来12分的作文,提高可以拿到14分,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点的进步,学生也会体验到写作和修改的成就感,每次写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升格,通过二次作文,通过升格,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TR46|关于原著阅读和读后续写的思考 | TR4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