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者|论语:社会不安定,首先要在执政者身上找原因


 执政者|论语:社会不安定,首先要在执政者身上找原因
文章插图
社会不安定,首先要在执政者身上找原因
12.18【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读解】那个时候的鲁国跟天下诸侯一样,都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境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处于“君不君、臣不臣”的状态。周边诸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原有的安宁祥和的环境被彻底破坏,原有的规则已被打破,正在崩溃之中,新的规则还没有确立起来,整个社会显得非常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盗贼也越来越多。以至连鲁国这样的礼仪之邦也不能幸免,由于公室和三家权臣的争斗造成内耗,国家的行政能力被大大地削弱,导致老百姓的生活不安定,这种不安定因素的表现,就是“盗”的大量出现。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有人偷自行车、偷电动车,如果遇到汽车窗户没有关好就偷车里的东西,这些人大多数确实是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起;当然也有不少是游手好闲的害群之马。他们偷盗抢劫确实很可恶,具体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了。
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执政,也同样遇上了“患盗”这个问题,并大为头痛,于是跑来请教孔子,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他并不去责难下面犯错的群众,而是反过来责难身处上层的执政者,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前面我们谈到过冉有为季氏敛财,孔夫子为此大发脾气,说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当时季氏一族已经非常富有了,已经富于鲁公了,却依然横征暴敛,连地皮都恨不得铲三寸走,老百姓肯定就活不下去了。既然季康子来问孔夫子,那么孔夫子肯定会对他这种“富于公室却聚敛无止”的行为加以批评。作为一个国家,每年的收益相对来说是一个恒量,尤其是在古代,你多拿了,那么老百姓自然就少了,当他们所获得的资源不足以维持生命的时候,除了偷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反之如果你的贪欲没有那么强烈,在老百姓那里少搜刮点东西,使老百姓能有所余;也就是说你少拿点,那么老百姓就会多拿点;你不去贪不去乱整,让老百姓手中能有一碗饭吃,那么即使你鼓励甚至奖励他们去偷去盗,说实在有谁愿意呢?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做贼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很羞耻的事——任何一个做贼的人都不可能在孩子面前、在父母面前炫耀自己是一个贼,谁都想给自己留个脸面,小偷是如此,强盗是如此,吸毒也是如此。
执政者|论语:社会不安定,首先要在执政者身上找原因】这里可以看到,孔夫子更多时候是在维护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对于当权当政的人往往要批评得重一些。社会出现了不安定因素,首先要在执政者身上找原因,你到底是如何执政的?同时也要看到孔子的语锋,确实是很了不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