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清泻通利,中医和现代药理理解应用对比
甘露饮——清泻通利
甘露饮由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各等分组成 。
文章插图
为清泻肺热 , 通利水道之剂 , 凡口腔溃疡、目睑垂重 , 常欲合闭;
【“甘露饮”—清泻通利,中医和现代药理理解应用对比】或饥饿心烦 , 不欲饮食;口舌生疮 , 咽喉肿痛;
疮疹 , 黄疸 , 胸闷气短 , 大便不调都可使用 。
来源配伍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功效主治:本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 , 牙宣口气 , 齿龈肿烂 , 时出脓血 , 目睑垂重 , 常欲合闭 , 或即饥烦 , 不欲饮食 , 赤目肿痛 , 不任凉药 , 口舌生疮 , 咽喉肿痛 , 疮疹已发、未发 , 皆可服之 。
又疗脾胃受湿 , 瘀热在里 , 或醉饱房劳 , 湿热相搏 , 致生疸病 , 并皆治之 。
临床应用:以身面皆黄 , 肢体微肿 , 胸满气短 , 大便不调 , 小便黄涩 , 或时身热为辨证要点 。
文章插图
方剂解析:本方为清泻肺热 , 通利水道之剂 , 功在清热利湿 , 润肺利咽;滋阴清热 , 行气利湿 。
君药熟地黄 , 臣药枇杷叶、天门冬、枳壳、山茵陈、干地黄、麦门冬、黄芩、佐药甘草、石斛 。
分而言之 , 熟地黄以滋养肾水;生地黄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麦冬以清肺宁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石斛甘微咸 , 得水石清虚之气 , 故能补心安神 , 清金保肺 , 去胃中之湿热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陈去胃中沉郁之湿热;黄芩降肺逆;枳壳破郁积 , 且能敛阴;枇杷叶酸能补肺敛阴 , 宁心收散 , 苦能泄逆气 , 泻火清金;甘草补中而亦能去热 。 热盛则水涸 , 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 , 二冬以保之;清用黄芩、枇杷叶;去湿用茵陈、枳壳 , 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 。
文章插图
不必大为攻下 , 此所以为甘露 。
热莫盛于胃 , 而诸热皆统于心 , 心化不足 , 则热妄行 , 石斛补心以除妄热 , 所谓热淫于内 , 治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以酸收之 , 以苦发之也 。
本方所治疗病状为心胃之热上冲 , 牙龈、咽喉肿痛 , 口舌生疮 , 目赤肿痛;湿热黄疸 , 阴虚盗汗 , 胃脘疼痛 。
文章插图
本方又疗脾胃受湿 , 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 , 湿热相搏 , 致生疸病 , 肢体微肿 , 胸满气短 , 小便黄涩 , 或时身热 。 温热病 , 咳嗽 , 消渴 , 肝郁头痛 , 衄血 , 痛经 , 为烦热者 , 都可用此方 。
烦热多属于虚 , 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 , 治肾胃之虚热 , 泻而兼补 。 茵陈黄芩之苦寒 , 折热而去湿 。 火热上行为患 , 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 。
现代运用:在实际运用中 , 凡口腔溃疡、目睑垂重 , 常欲合闭;
或饥饿心烦 , 不欲饮食;
口舌生疮 , 咽喉肿痛;
疮疹、黄疸 , 胸闷气短 , 大便不调都可使用 。
(1)口腔溃疡
应用本方:生地 , 熟地 , 天冬 , 麦冬 , 石斛 , 茵陈 , 枇杷叶 , 枳壳 , 甘草 , 黄芩 。
食纳差者加山楂 , 神曲 , 生麦芽;口腔痛痒加防风 , 蝉蜕;大便干燥加瓜蒌仁 , 大云;腹胀便溏加车前子 , 炒白术;齿龈出血加旱莲草 , 白茅根 。 每日1剂 , 口服 。 10日为1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