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二 )


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情感传递,你会从心里认同他,认为他是个好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还写出了你因为文字能力不够表达不出来的部分,那自然要给个好评了。
终极好评,不就是“神来之笔”?
如果作者写的时候没有这个意思,而我们读者读出了这份感动,那就是空想能力超强,同时因为古诗词的留白写法,会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自行脑补。
所以很多时候,是读者自己感动了自己。作者的文字只不过是催化剂而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作为首句大环境的深化描写,其实并没有什么难懂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首句交代“国破”的背景,国家蒙难,山河依旧,春天到来,草木深深。
 律诗|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文章插图
颔联既要细化春景的描写,也要承接首联“国破”的悲伤、愤恨情绪,因此加入了“溅泪”、“惊心”,表达诗人在花朵绽放、鸟儿鸣叫之时因为战祸而感受到不同于往时的心情。
一般来说,春花、鸟鸣带给人的心情都是开朗、喜悦的,所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可如今诗人却是流着泪,不胜惊惶。
这样就不但细化了景色,同时寓情于景。不同于六朝体的空洞浮华,虽然句子工巧,却加入了情感附着,让春天的美丽景色都变得灰暗起来。
这两句在整首诗的画面渲染、情绪衬托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承”这个简单过渡,超额完成了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刻画,引出了颈联对“恨别”、“感时”的解释,合理地从情境融合转折到“烽火”、“家书”描写,进一步表明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将诗人个人情感和社会问题充分结合起来。
作品的格调层次也因此上升,变得更有意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颔联两句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因为感叹时局,花儿都落泪了。因为痛恨离别,鸟儿都觉得惊心。”
另一种是“感叹时局,落下的泪打湿了花瓣。怨恨离别,春鸟的叫声都让我心中悸动。”
 律诗|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文章插图
两种解释无非就是主语的不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花就是诗人,鸟也是诗人——这倒是和稀泥和得挺好。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整首诗都是诗人看到景色、听到鸟叫、想起家书,到最后发现自己的头发都快掉光了。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主人公,没有必要在颔联两句去切换主语,影响整体诗意走向的和谐性。
如果李白可能会那样情绪跳跃,但是杜甫更倾向于稳妥安排诗意走向。
读懂与表达,无非学习
其实把所读理解,然后表达心中所想,也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
在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超强的人口中,没有说不清楚的事;在一个文字能力超强的人笔下,没有写不清楚的情。
凡是能写出让我们感动文字的人,都是这方面的强人。
我们领会到了,被感动了,说明阅读理解能力没问题,无法用文字表达,是我们的文字功力不够而已。
聋哑人也有感情冲动,但说不出来。所以他们要学习哑语,要学习文字,才能正确表达,正常交流。
(此处仅仅是打比方,没有任何不尊重残疾人的意思,因为家人中有聋哑人,所以知道他们生存的不易和为了正常生活更加刻苦的学习之心。)
我们如果理解能力低下,就要学习阅读理解;我们如果无法详述自己的心事,同样要通过学习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学习。
律诗|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律诗|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