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党项人前传:曾受大唐庇护、也为大唐流血,却为何要在北宋造反( 四 )


 生活在今天|党项人前传:曾受大唐庇护、也为大唐流血,却为何要在北宋造反
文章插图
拓跋思恭死后,其族侄李仁福投靠后梁朱温,被封为朔方王。李仁福死后,其子李彝超任夏州留后。后唐明宗李嗣源,派五万大军进攻夏州。李彝超在夏州城头认怂,于是后唐退兵。
党项人自公元7世纪中期进入黄土高原。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游牧、农耕都很发达。而且,沐浴中原风华、参与中原战争,首领要么封公封王,要么拜为节度使。那么,党项人是不是就会实现内部自组织?
初始条件很重要。而党项人的初始条件就是各自为战。羌人系的这个本性,始终主导着党项人。到了北宋,党项内部爆发内战,同宗兄弟互相杀戮。于是,无力解决党项内部冲突的李继棒(李彝超的侄孙),率所部族人赶赴东京汴梁,表示愿意献出银、夏、绥、宥四州,自己也申请留在京师。
当时的北宋皇帝,是太宗赵光义。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生活在今天|党项人前传:曾受大唐庇护、也为大唐流血,却为何要在北宋造反
文章插图
隋文帝时期,党项人便请求内附,“愿为臣妾,遣子弟入朝谢罪”。然后,隋文帝是怎么答复的?答复是:我不要,你们管好自己、不造反就行。
唐太宗时期,党项人不仅请求内附而是请同编户,“诸姓酋长相次率部落皆来内属,请同编户”。然后,唐太宗是怎么答复的?答复是:列其地为四州,各拜其首领为刺史。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是一个思路、一种方式。思路是我不管你,你们管好自己就行;方式是羁縻控制。
而赵光义是怎么处理党项人的?编户齐民、流官治理、中央控制,这就是赵光义的思路和方式。
隋文帝时期,为什么不予编户?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不予编户?后来,党项内附黄土高原和黄河一带,大唐为什么不借机予以编户?
而且,在隋文帝和唐太宗时期,党项诸部首领可是求着两大帝国予以编户的。用现代的话说:求你给我一个户籍,然后我就是你大隋的人、大唐的人。但是,隋唐的一众雄主们,却全都不同意,思路是你们自己管自己、方式就是羁縻,国籍可以给但户籍坚决不给。
隋唐是帝国的手段,而北宋是国家的手段。
帝国的手段是什么?举例而言:奥匈帝国时期,有人向奥匈帝国的皇帝推荐了一名官员,说这个官员特别爱国。而奥匈帝国的皇帝却问:他爱我吗?
爱国和爱皇帝,不是一回事。而帝国的要求则是你爱我这个皇帝就行,其他全都不重要。
克里尚库马尔的《千年帝国史》讲到:帝国与民族国家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模式完全不同。把这个“ 民族国家”的“民族”拿掉,只论国家,具体问:国家有什么特点?中国政治早熟,所以其治理目标和治理模式非常现代。
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一书中,国家要对社会进行“简单化、清晰化”改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通过编户齐民、授民以爵等政治手段实施简单化、清晰化的社会改造。这样做的目的是直接管理,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凝聚力特别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生活在今天|党项人前传:曾受大唐庇护、也为大唐流血,却为何要在北宋造反
文章插图
配合儒家思想主导,以及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合谋,凝聚力会更强、大一统的效率也会更高。汉末直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唐末五代十国是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前者四百年,后者不到一百年。这就是国家视角和国家改造的好处。
但是,把治理中原的国家模式,套用到草原上,可以吗?结果只能是:怎么套用怎么失败。
隋文帝和唐太宗拒绝党项人内迁和编户,就是尊重党项人的的独特性和自身帝国的多样性。李世民以天可汗的身份统治草原诸部落,而以皇帝的身份统治中原各州县。这是一种典型的帝国思维。你们草原胡人爱我这个皇帝就行了,至于其他都不重要。
那么这套治理模式有用吗?看唐末乱世就可以了。大唐大厦将倾之时,一直给大唐卖力的是中原藩镇吗?不是。党项人流血舍命、沙陀人流血舍命,而藩镇却在磨刀霍霍准备要了大唐的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