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病|因太会写诗而被诟病千年,揭秘才女刘令娴为何被骂“放浪纵情”( 二 )


一、先看《光宅寺》:“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
这里主要是“目送”和“逢迎”被曲解,加上南梁多有僧俗苟且之事,于是一些学者便联想刘令娴这首诗写好是与和尚幽会。但是,在古代文献中,“目送”往往有崇敬、爱重之意,如《汉书·张陈王周传》:“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说的是汉高祖敬重商山四皓,对他们施与礼送的目光。而且在佛教文献中,“目送”则表达的是善男信女对高僧风姿威仪的膜拜和折服之情。如《续高僧传》中描写人们对释慧觉的膜拜:“执持行路,莫不驻步迎睇而目送者,其威仪感人如此。”
 诟病|因太会写诗而被诟病千年,揭秘才女刘令娴为何被骂“放浪纵情”
文章插图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也同样用“目送”两字表达人们对高僧的敬仰。而一代才女刘令娴怎么不理解“目送”的含义?“长廊欣目送”不过是表达刘令娴在光宅寺长遇到了宝相庄严的高僧因而而欣喜,便不由自主地垂首静立相目送。而“广殿悦逢迎”中的“逢迎”二字,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迎来送往”“迎接”。而是指理解普渡众生。如《金刚经解义》中所言:“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至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更是赞美高僧在清幽的禅房中静思参禅,不求闻达的胸怀。而且,在佛家典籍中,曲房本来就是指禅房。而“幽隐无人声”则直接有佛家经典中化用而来。由此可见,《光宅寺》其实就是以女性视角赞美高僧的风范不俗及普度众生、精心向佛的苦行精神的一首诗。
二、再看《题甘蕉叶叶示人》:“”夕泣似非疏,梦啼太真数。惟当夜枕知,过此无人觉。”大多数人,会把此诗解作“溺情寄怨之语”,认为刘令娴写自己闺中独处的怨恨等等,因为有“夕泣”、“梦啼”、“夜枕”等字眼。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抛开了诗的主题而本末倒置。诗题《题甘焦叶示人》已经明确点明这首诗是咏物,而不是抒情。“题甘焦叶示人”其实有小女儿“显摆”才能的意思:“我把诗题在甘焦叶上,让人们看看我是如何来咏甘焦叶的!”
因此,诗中的“夕泣”、“梦啼”则是用拟人手法描绘夜间雨打甘蕉的声音。而整首诗没有一字写甘蕉叶,却把“芭蕉叶上三更雨”的动人雨夜景色写活了。这种意境创造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文学家在写离情别绪时都喜欢用“夜雨芭蕉”之意境,如李清照的词:“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诟病|因太会写诗而被诟病千年,揭秘才女刘令娴为何被骂“放浪纵情”
文章插图
诟病|因太会写诗而被诟病千年,揭秘才女刘令娴为何被骂“放浪纵情”】三、最后,《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很多人理解这首诗是表达“同性之恋”,真是思路清奇。
和《题甘蕉叶叶示人》一样,这首诗的诗题《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已经点明,这首诗是刘令娴赠朋友同心栀子时附带的一首写同心栀子的诗作,是咏物诗。目的是想让谢娘知道:“你看,我是这样描写同心栀子的,这样写诗技巧和水平你觉得如何?”
刘令娴这首诗其实就是另辟蹊径,以“栀子花开、结子同心”人文内涵入手描写栀子花,同时赋予栀子花深刻意蕴,可谓构思奇巧。此后,“栀子同心”就成为后世诗人常用的典故。如刘禹锡:“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如:“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如:“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03真正的刘令娴:才华出众且德才兼备
但是,为什么刘令娴的咏物诗看起来像情诗呢? 这是由当时的创作风气所影响:“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为此,诗人们争先恐后地创新写作手法,最常见的就是刘令娴这种以情诗形式咏物,如梁武帝的《咏烛》云:“堂中绮罗人,席上歌舞儿。待我光泛滟,为君照参差。”如果不看诗的题目,谁知道其本意是写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