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房伟《血色莫扎特》: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


无望|房伟《血色莫扎特》: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
 无望|房伟《血色莫扎特》: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
文章插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只恒文)一场轰动全城的“钢琴王子谋杀案”,一段无望与光亮同在的痛感青春,一次惊恐与忏悔交织的归乡之路——作为青年作家房伟的最新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记述了大时代变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
日前,“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房伟《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在南京万象书坊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普光,与作者房伟围绕《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岁月,探讨时代与人性,并就学者与作家的关系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房伟,1976年出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谈及创作缘起,房伟坦言,“我年轻时有过非常多的基层工作经历,那些年的生活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我通过考研命运发生转折,有的时候我回老家再跟原来的朋友、同事交流,发现他们原来是这样一种人生,我现在又是另外一种人生,有很多的感慨,想把这些事、这些人写一写。我想反映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人与事。当时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用一个更加有意思的形式去讲这样的故事?从我自己的美学观点来说,希望写得更简洁有力,希望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希望它能够反映出社会错综复杂的面相。”
 无望|房伟《血色莫扎特》: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
文章插图
分享会现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供图)
谈及这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王彬彬认为,房伟的新作对于特定时代下,山东一个小城里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记忆,有着非常独特的把握,这有赖于作者丰富的社会经历。
“房伟有着校园之外非常深切的人生体验,这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个作家的创作,支撑他的东西除了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还包括他的情怀,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作家的知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知识结构和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一种理性的、学术性的,这里不是指纯学术,而是学术性的理解和判断,没有这个东西来支撑他,他就很难持续下去。”王彬彬说。
“《血色莫扎特》虽然是一部以青春记忆为特色的小说,但它能够把这几十年来中国重大的社会现实都写到作品当中去,我觉得这是《血色莫扎特》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所以,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在汪政看来,小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当所有的东西回归到本态,小说还是要刻画人物,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渗透到人性的深处,不是善,也不是恶,是复杂。汪政认为,小说还必须要有戏剧性,即在日常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再概括、再想象、再加工,一定要极致化,“《血色莫扎特》到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是自闭症的儿子和冯校长的女儿精心设计的局,房伟把人物和故事写到这个程度,已然是写作的高手。”
“在作家和学术之间,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如何相互成全?”这其实也是赵普光一直关注的问题,他认为,作家有学养型和素人型,素人型主要是体验,学养是靠知识,但是能把学养和体验很好地化合,这才有大作家的潜力和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