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如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IP之“影视篇”( 二 )

】在有关“住”的布景上,《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部作品均对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进行了影视化呈现,除了一览古人在元宵佳节游赏灯会的玩乐项目之外,跟随张小敬、盛明兰的视角,唐、宋两代的坊市楼宇有了具象化的呈现。同时,两部剧对造纸、插花、篆香、打马球等传统文化、竞技娱乐,都被融入剧中。
此外,包括京剧、昆曲、评书等也多成为剧作的点睛之笔。《新世界》《都挺好》也都出现了中国戏剧的声和影。着眼于京剧艺术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将戏曲、京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融入影视表达,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关注点:
让传统文化IP在电视剧里活起来,并非易事。任何一处失真,都容易让观众出戏,甚至陷入“消费”传统文化的争议。但上述影视作品却靠自己扎实的内容创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新世代审美意识的完美契合,从而赢得观众的掌声与口碑,这也为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成功“触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影视艺术,其目的都是把两者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以及主题、意境等完美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IP在影视作品总焕发出新鲜活力,也使得影视作品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水准,促使影视作品既能深受大众的喜爱,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对大众审美提供有益引导。
三、老IP如何迎接新观众
贴近生活 结合“新语境”
从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到2013年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除了数百集动画片,还推出了院线电影、真人情景剧、偶剧等。2020年11月,音乐话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在上海首演,这个国产动画IP再一次全新跨界。“亲子关系”的内核没有变,但加入了快递、网课、人工智能等元素。
近年来,国产动画对经典IP的再创造已经拉回了一大批观众的注意力。《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IP是老的,故事是新的,观众则有老有新。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王志庚说:“对于国产动画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回头看’的问题,也是一个‘往前走’的问题。梳理经典,再造经典。”
哪一类IP会有较大的再利用空间?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郑以然认为,一是孙悟空、哪吒之类的传统大IP,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得到人们高度认同,可以旧瓶装新酒,常拍常新;二是贴近生活、接地气的IP, 比如“大头儿子”电影里有一幕讲父母带孩子走进一家商场,放眼望去,通道两侧全是各种课外补习班,这就是对当前城市最常见的一个场景的艺术再现,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关注点:
“这三四十年来,国内的观众和社会语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的小观众,审美趣味已经不同,在信息时代,10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接触到全世界的优秀动画,会迅速‘口味变刁’,这是无法回避的激烈竞争;而已经是‘资深青年’的80后,也对翻拍不再感兴趣。”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郑以然说。
国产动画的原创IP如何才能长盛不衰?郑以然总结,首先是强大的持续制作能力,不断出新,与社会一起更新进步;其次是制作适合全年龄的产品,比如,同样是破案,柯南就能比黑猫警长拥有更宽年龄段的受众,《大圣归来》《哪吒》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综合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推荐阅读